《南唐書》的主要內(nèi)容,《南唐書》導讀
《南唐書》又稱《新修南唐書》,是一部專記五代十國時期南唐一國君臣事跡的紀傳體史書。南宋陸游撰。孝宗淳熙年間成書。在此以前,有北宋馬令的《南唐書》30卷傳世,陸游以馬書未盡善,故重加編撰,乃稱 《新修南唐書》。據(jù)明嘉靖二十九年 (1550) 王谷祥稱其鈔本出自陸游長子陸子虞家藏宋刻本, 可見此書宋代已有刊行。元、明、清時期,對是書的著錄、刊印、考訂、注釋,前后相望。元天歷初年,戚光為此書撰《音釋》1卷;清周在浚、湯運泰曾分別為此書作注;清末劉承幹以周注為基礎,又將馬氏《南唐書》分別入注,由嘉業(yè)堂刊印 《南唐書補注》18卷,成為查考資料較全的匯編。另有《四部叢刊》本傳世。此外,還有數(shù)種馬、陸二家 《南唐書》合刻本,可以互為參照。
陸游 (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宋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的愛國詩人、學者。孝宗時,任樞密院編修官,賜進士出身,先后任夔州通判、四川制置使司參議官,提舉江西常平茶鹽公事、禮部郎中。寧宗嘉泰三年(1203)以寶謨閣待制致仕。為官期間,數(shù)次被貶逐、劾罷,歷盡坎坷。其學以工詩、詞、散文著稱,與詩人尤袤、楊萬里、范成大合稱 “四大家”。由于陸游詩名大到足以掩蓋其他一切成就,以致許多人并不知道他在史學上還有重要貢獻。他曾三次做過史官,并撰成《孝宗實錄》、《光宗實錄》以及《高宗圣政草》,可惜均已經(jīng)失傳。唯一傳世的史作即為《南唐書》。其詩文著作以 《劍南詩稿》、《渭南文集》、《老學庵筆記》 為代表作。
《南唐書》18卷,附音釋1卷。內(nèi)有本紀3卷,記李昪、李璟、李煜事跡,列傳15卷,記宋齊丘等118人。
十國史事,在新、舊 《五代史》中記載都很簡略。南唐在十國中疆域最大,而路振的 《九國志》 卻僅存《周本傳》。由于歷史上將南唐視作偏霸之國,享年不久,故長期無人問津,僅有馬令和陸游的《南唐書》傳世,補其所闕。相較二書,陸氏以其文字簡潔,敘事周全,刪繁補遺而為后世推獎。陳振孫稱其書“采獲諸書,頗有史法”。明毛晉譽為 “陸尤遒邁,得史遷家法”。《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認為 “游書尤簡核有法”,“讀其書者,取其敘述之簡潔可也”。一致公認陸書為南唐史中的佳作。
陸游 《南唐書》 對史料的增補,也勝過了馬令的《南唐書》。明人沈士龍在《南唐書題辭》中比較了馬、陸二書異同,以為 “馬之疏陋可見,而陸之史筆足貴矣。”細閱全書,陸游利用增補,發(fā)揚了舊史中勸善懲惡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特意表彰了劉仁贍、張彥卿,孫忌等人英勇殉難的忠義風節(jié),而對明哲保身,置國家存亡于不顧的李建勛則不惜口誅筆伐。這與他所處的歷史環(huán)境以及強烈的愛國主義熱情是分不開的。陸游在書中還不時揭露和反對佛、道、神仙之說和星相卜筮之術(shù),指出宗教迷信實為害政損民。他通過對南唐得失興亡的評論,指出南唐之敗,咎在用人不當,賞罰不公,是非不明,以致軍民渙散,土崩瓦解。這一評論有著深切的歷史借鑒和鮮明的現(xiàn)實意義。
誠然,《新修南唐書》也有一些不足之處。如南唐的文物典章制度在十國中最為完備,馬令書中也立有《建國譜》,雖然只記軍州,而無縣名、戶口數(shù),但也可充作《南唐書》的地理志,可是陸書卻連立國之基的地理也不記載,實在太簡略了。又如對人物雖盡力搜羅,但大臣湯悅、名僧應元等,仍然缺而不載。另外,書中還有一些史實相互抵牾,在編排方面,將 “后妃諸王傳”置于群臣之后,“雜藝方士傳”列于忠義之前,亦有悖體例。
參考文獻
- 1. 盧葦菁: 《〈新修南唐書〉作者考辨》,載《史學月刊》 1982年第4期。
- 2. 陳光崇: 《論陸游〈南唐書〉》,載 《中國史研究》 1984年第2期。
上一篇:《南史》的主要內(nèi)容,《南史》導讀
下一篇:《南唐二主詞》的主要內(nèi)容,《南唐二主詞》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