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的主要內容,《南史》導讀
《南史》是記載南朝宋、齊、梁、陳四代的紀傳體正史。唐李延壽著。主要版本有元大德刊本,經商務印書館影印,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明嘉靖、萬歷年間南、北監刻的《二十一史本》;毛晉汲古閣刻的《十七史本》,清乾隆間武英殿刻的《二十四史》本,同治時金陵書局刊行本; 中華書局1975年出版的點校本。
《南史》和 《北史》均由李大師、李延壽父子相繼撰成。他們的生平事跡參見《北史》。李大師認為南朝宋、齊、梁、陳,北朝魏、齊、周、隋諸國史雖然各立一書,但多有重復,又南北分隔,彼此互相指謫:南朝諸書稱北朝為“索虜”,北朝諸書稱南朝為“島夷”。由于這種主從的偏見,造成了許多史實失實。因此他立志對南北朝諸史進行融匯貫通,仿照《吳越春秋》的編年體,改寫為一部通史,惜書未畢而身亡。李延壽承父志,在舊稿基礎上,改用《史記》的紀傳體,參照宋、南齊、梁、陳、魏、北齊、周、隋8書,增補了一些其它資料,用了16年的工夫,撰成《南史》和《北史》2書。經唐王朝批準,2書于顯慶四年 (659) 正式頒布流傳。
本書80卷,以南朝宋、齊、梁、陳四朝歷史為記載對象,上起宋武帝永初元年(420),下迄陳后主禎明三年(589)共170年。分本紀10卷,列傳70卷兩大部分。
本紀:卷1到卷3敘宋朝8帝,卷4到卷5敘齊朝7帝,卷6到卷8敘梁朝4帝,卷9到卷10敘陳朝5帝。因南朝4個開國君主均憑武力,以禪代方式登位,作者對他們禪代過程中虛應故事的瑣事繁文進行大量的刪繁就簡,如《宋書》中的《武帝紀》載晉帝賜劉裕的爵位、禪位詔策有十余篇,而本書僅存賜九錫及登極告天各一策。列傳:按傳主所系朝代分為宋、齊、梁、陳4個部分,依順序敘述。傳的特色系按家族立傳,把父子祖孫合在一傳中,這種方法雖然使譜系脈絡清晰,但卻影響了朝代的界線,以致將后朝人物載入了前朝,如褚淵,王儉系齊臣,而他們的傳卻分別附入宋代的《褚裕之傳》及《王曇咠傳》。本書的類傳,除《宗室傳外》,均有這類現象。類傳共有后妃、宗室、循吏、儒林、文學、孝義、隱逸、恩幸、賊臣9目。《循吏傳》增開《郭祖深傳》。《文學傳》因宋書無此目,故僅收齊、梁、陳3朝人。《恩幸傳》新增加了不少人物,如陸驗、徐璘、施文慶、沈客卿等。《賊臣傳》記謀逆的亂臣賊子。其中《侯景傳》反映了侯景作亂時,梁朝社會出現大混亂的情況。“千里絕煙,人跡罕見。”少數民族和鄰國傳有2卷,總稱為《夷貊傳》,分為海南諸國、西南夷、東夷、西戎、北狄幾個部分。本書進呈后,唐高宗曾御刻書序,但在流傳中已亡佚。
李延壽所修《南史》主要是對南朝4書進行訂謬糾誤,整齊繁簡。其中對《宋書》刪削最多,大約達十之五六;對《南齊書》則大量增加史料,對《梁書》既增政治內幕、宮闈秘聞等瑣言碎事,又縮短行云流水之類的文賦;對《陳書》增刪最少,僅節略或改動字句而已。總的說來,本書所增主要是史實。所刪主要是詔、奏、表、疏、文賦,北宋宋祁對本書的這種外理方法甚為欣賞,認為它超過了宋、南齊、梁、陳四書,他說《南史》“頗有條理,刪落讓辭,過本書遠甚。”(《新唐書·李延壽傳》)清朝學者的評論互有抵牾,永瑢等認為本書中的“宋、齊、梁、陳四朝九錫之文,符命之說,告天之詞,皆沿襲虛言,……是芟削未盡也。”(《四庫總目提要》)而趙翼則認為本書有“過求簡凈之失,”如《王鎮惡傳》中不交待劉兗州的來歷,《謝晦傳》略去傳主明志之言。有人將《南史》立入通史之體。這種看法頗有偏差,因本書僅把偏安江南的4個王朝的歷史合為一體,遠沒有上起遠古、下至當代的通史規模。本書按家系立傳,趙翼指責為“竟以代人作家譜”,其實這種做法乃是當時門閥士族壟斷社會政治在觀念上的反映。本書也有不少失誤之處,如《宋后廢帝紀》說孝武帝有28子,明帝殺死16人,其余皆為后廢帝所殺,但據考證,后廢帝未殺 一人。這些人實際都已早夭。又如《檀韶傳》,把檀祗之子檀臻,錯認為傳主之子。
對《南北史》的研究,以清代為盛,其成績斐然者,有王鳴盛、趙翼、錢大昕諸人。此外,張熷《讀史舉正》、洪頤煊《諸史考異》、李慈銘《南史札記》。近人張元濟、張森楷《南北史校勘記》亦負盛名。至于本書的補志、補表、合注等情況,可參見《北史》條。
參考文獻
- 1. 宋歐陽修: 《新唐書》卷102 《李延壽傳》,中華書局,1975。
- 2. 清張熷: 《讀史舉正》,文瀾書局,《文學叢書》本,1899。
- 3. 清洪頤煊: 《諸史考異》,《文學叢書》本。
- 4.清李慈銘:《南史札記》,《越縵堂讀史札記》本,北平圖書館,1931。
上一篇:《南華真經義海纂微》的主要內容,《南華真經義海纂微》導讀
下一篇:《南唐書》的主要內容,《南唐書》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