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藏經》的主要內容,《中藏經》導讀
《中藏經》又名 《華氏中藏經》,是中醫學綜合性論著。舊題漢華佗撰,撰年不詳。歷代多認為此書是后人托名之作,或疑六朝人手筆,或疑為華佗弟子吳普、樊阿依華佗遺意輯錄。《補續漢書·藝文志》錄“華佗中藏經,一卷”,《后漢書·藝文志》錄“華氏中藏經,一卷”;宋代《宋史·藝文志》、《通志·藝文略》、《宋紹興秘書省續編到四庫闕書目》、《直齋書錄解題》等均錄華氏中藏經一卷; 明代 《國史·經籍志》、《秘閣書目》、《文淵閣書目》、《箓竹堂書目》等均錄華氏中藏經或華佗中藏經方;清代《四庫未收書目提要》、《平津館鑒藏書記》、《絳云樓書目》、《八千卷樓書目》、《也是園藏書目》、《觀古堂藏書目》、《經籍訪古志》等,都載有其著錄或輯要和考證。現存主要版本有:《中今醫統正脈全書》本,明刊本(明吳勉學、鮑士奇全校),清嘉慶五年庚申(1800)掃葉山房刻本,清嘉慶十三年戊辰(1808) 陽湖孫氏刻《平津館叢書》本,清光緒九年癸未 (1883) 陽湖孫氏安德使署刊本,1963年人民衛生出版社鉛印本。
華佗(141?—203?),東漢杰出外科學家。一名旉,字元化,沛國譙(今安徽毫縣)人。早年游學于徐土,兼習數經,以醫為擅長。沛相陳圭尚薦舉為孝廉,太尉黃琬亦請其出仕,辭而不就。一生致力于醫學,于外科尤多貢獻。精于方藥,療疾處方用藥不過數種;善于針灸,設 “華佗夾背穴”傳世; 曉養性之術,創 “五禽戲”;長于外科,常令病人酒服麻沸散施行手術,其全身麻醉和外科手術的成就當時在世界上已處領先地位。時值曹操病篤,使佗專視,佗思歸,乃求還取方,以妻病至期不返,后為曹殺害。臨死,出一卷書與獄吏,吏不敢受,乃索火焚之。佗歿,弟子匯其經驗,撰成《枕中灸刺經》、《內事》、《觀形察色并三部脈經》、《華佗方》等書,均佚。至宋,有《中藏經》一書行世,疑為假托之作,然從中可見華氏遺說。
《中藏經》的卷次歷代經籍藝文志及私家書目記載殊異,有1、2、3、4、5、8卷之稱不等。現流行清嘉慶十三年孫星衍校刊本,編為3卷。上、中2卷為醫論,分49篇,聯系臟腑生成和病理的虛實寒熱,分析癥候和脈象,并論各個臟腑的虛實寒熱、脈證和預后。所論病證多為內科雜病,如陰厥、勞傷、傳尸、中風偏枯、腳弱、水腫、痹癥、痞癥、癥瘕積聚等,兼論外科常見的疔、癰疽等,并對當時盛行的服餌有比較中肯的分析。下卷為方論,列載方劑六十首,介紹各科所用方劑及其主治,包括內、外、婦、兒、骨傷、五官等科常見病證及其主治方劑,各方大都配伍嚴謹,附述較詳服用方法。
《中藏經》以臟腑脈證為中心,結合作者的臨床經驗。把《內經》、《難經》中關于臟腑辨證的理論系統化,形成中醫學臟腑辨證學說的雛型。對后世臟腑學說的形成和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唐代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宋代錢乙的 《小兒藥證直訣》中關于臟腑辨證的內容,均吸取了本書的精華;金元時期張元素的《醫學啟源》幾乎全部引用了本書的臟腑辨證的內容。本書所載許多方劑亦不見于其他方書,為后世醫家所珍視。
歷代對《中藏經》研究較多,宋代鄭樵《通志藝文略》和陳振孫 《節錄題解》均著錄過,并有樓鑰校本;明代吳勉學在《古今醫統正脈全書》中作過校刊;清代有孫星衍校刊本行世。早年傳入日本,日寬保二年(1742) 有刊本問世。
上一篇:《中庸》的主要內容,《中庸》導讀
下一篇:《中西紀事》的主要內容,《中西紀事》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