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俗學·節(jié)日·臘日
歲末祭祀百神、慶祝豐收的節(jié)日。臘是祭名,據(jù) 《禮記·郊特牲》,臘祭起源于伊耆氏即神農(nóng)氏時代,臘祭原作蠟祭:“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這種風俗從上古一直傳到近代,據(jù) 《風俗通義》:“夏曰清祀,殷曰嘉平,周曰大蠟,漢曰臘。” 漢代以后,歲終大祭多稱 “臘”,故歲末十二月叫“臘月”。臘祭的目的是報答百神之恩,所祭之神主要有神農(nóng)、后稷、先農(nóng)以及土地、溝渠、百谷、貓虎之神等。舉行臘祭的日子就是臘日,其具體日期歷代不一,漢代以冬至后第三個戊日為臘日,約在農(nóng)歷十二月上旬或中旬,至遲在南北朝時,臘日已經(jīng)固定在農(nóng)歷十二月初八日,故臘日又稱“臘八節(jié)”。無獨有偶,釋迦牟尼得道成佛也在這一天,據(jù)說,釋迦牟尼在得道之前,坐在菩提樹下絕欲苦行,竟餓得昏死在地,吃了一位牧女用五谷雜糧和野果熬成的 “乳糜粥”,他才恢復元氣,繼續(xù)冥想,終于在十二月八日悟道。佛教徒稱這一天為 “佛成道節(jié)”,屆時,各寺院以五谷和果子熬粥供佛,同時也分贈世俗,一則紀念佛祖,一則回報施主。這種粥就叫 “臘八粥” 或 “佛粥”。這一習俗也傳到民間,據(jù)《夢粱錄》 載,北宋時京都人士已開始效法寺院熬煮臘八粥。這樣,傳統(tǒng)祭祀百神的臘日又有了新節(jié)目。
上一篇:文學·文論·美刺
下一篇:哲學·命題·致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