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格類·自然移情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依據(jù)】范成大《眼兒媚》“酣酣日腳紫煙浮”自然移情,不可言說,綺語中仙語也,考上上。(王闿運《湘綺樓評詞》)
【詞例】
眼 兒 媚
萍鄉(xiāng)道中乍晴,臥輿中困甚,小憩柳塘
范成大
酣酣日腳紫煙浮,妍暖破輕裘。困人天色,醉人花氣,午夢扶頭。春慵恰似春塘水,一片縠紋愁。溶溶泄泄,東風無力,欲皺還休。
【解析】有些詞作看來并不著意于感人,卻能使讀者不由自主地受到它的感染; 詞句綺麗,卻不庸俗,格調輕逸,有飄飄欲仙之致。“自然移情,綺語中仙語”即指此而言。南宋詞人范成大的 《眼兒媚》 便被評為這樣的作品。
范成大曾在南宋朝廷任中書舍人,因反對孝宗重用奸佞和外戚,自動引退。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 冬,出知靜江府兼廣西經略安撫使。赴任桂林途中,他寫下筆記 《驂鸞錄》 一卷。書名取義于韓愈 《送桂州嚴大夫》 詩句“遠勝登仙去,飛鸞不暇驂”,以示自得其樂。《驂鸞錄》載,范成大乾道九年閏正月二十六日過萍鄉(xiāng) (今江西省萍鄉(xiāng)市)。觀 《眼兒媚》一詞的小序可見這首詞正作于此時。此刻,春雨方晴,詞人遠行困乏,小憩于柳塘。塘邊柳條新綠,塘內春水漲滿,詞人透體春慵,胸中世事及不快頓消,暫時醉心于這片春色之中。
“酣酣日腳紫煙浮”,詞一開篇便見春日雨霽之景。“酣酣”,艷盛的樣子,“日腳”,穿過云隙射下的陽光。此句寫充足的陽光穿下云隙,照著地上游動的淡紫色濛濛的霧氣。這一光色明天、云霧繚繞的景色饒有仙都風致。下句寫詞人的感受“妍暖破輕裘”。下雨時,不勝春寒,詞人穿上了輕軟的皮襖。雨晴時,陽光照射,暖意彌漫,也透過皮襖傳遞到詞人身上。這時又有“困人天色、醉人花氣”,使詞人漸漸產生睡意。半夢半醒的朦朧中,花氣撲鼻,使詞人好似嗅到扶頭酒的香氣,詞人也似是醉此釅酒,陷入沉醉,得仙人之樂了。詞筆行到這時過片,“春慵恰似春塘水”承上所寫乘輿道中的困乏,緊接“困”字、“醉”字,點出春慵主題,把春慵比作春天池塘的水,進而過渡到下邊寫 “小憩柳塘”。南唐馮延巳 《謁金門》“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以春水漣漪聯(lián)系到心潮波動,為千古名句。范成大此詞中寫“一片縠紋愁”,承上句春慵春水之比,則將輕輕水波同微微不斷的細愁融為一體,有異曲同工之妙。下邊 “溶溶泄泄,東風無力,欲皺還休。”寫春塘之水,慢慢蕩漾,在暖而無力的東風吹動中欲皺而不皺。惓慵之態(tài),盡在此中,描寫細膩,精妙絕人。筆筆都是寫春水,卻使我們感到處處關合恍恍惚惚的春慵。這正是因為詞人寫出了這片景色中對應自己慵懶心境的地方。這一片綺麗春景的慵懶之處,被詞人能細賞春景的靈眼看到,被他具有高情遠意的靈心會得,以其靈手寫出,自然會透出一派蕭散和綺麗。這樣也使詞境飄然超脫了世俗凡間。范成大這首 《眼兒媚》“字字軟溫,著其氣息即醉。”(《草堂詩余別集》 引宋·沈際飛語) 自會自然移情,溫麗脫俗。但是正象他的 《驂鸞錄》 的取名,是出于對朝政和自己遠謫的不滿而無奈做超脫姿態(tài)一樣,透過這首詞的綺語、仙語對無力感的描寫,我們也可隱約看出其中深藏的超脫中的某種幽憤。
一切妙詞均堪移情,而 “自然移情”則并不是所有好詞都如此。吳文英、王沂孫等人的詞作非不感人,但著力刻畫,不能稱為 “自然”。大詞人姜夔應范成大之請而作下的詠梅 《暗香》、《疏影》 兩詞,清空騷雅,多 “綺語中仙語”。卻用事太多,難稱 “自然移情”。“綺語中仙語”也并非所有好詞都必有。北宋蘇軾 《水龍吟》(次韻章質夫 《楊花詞》)詠楊花,若即若離地刻畫出女子的春慵之態(tài)和思夫傷春之情,細膩、傳神,可言“自然移情”。其詞中也不乏 “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恨西園、落紅難綴”這類綺麗語,至于 “仙語”則未見。“自然移情”“綺語中仙語”之作當推蘇軾 《水調歌頭》“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我欲乘風歸來,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這些詞句自然移情,綺麗飄逸,遠過范成大,唯不如范詞那樣細膩。范成大詞從總體成就上講,不如蘇軾與姜夔,然這首詞 “自然移情”,為 “綺語中仙語”,又細致入微,這卻是在包括蘇、姜等諸多名家作品中也少能見到的,王闿運稱其為 “上上”,也并非過譽。我國詩詞理論歷來推崇自然感人。填詞雖崇綺艷,也以不同流俗為高。王闿運在論范成大詞時將幾者聯(lián)系起來提出,作出 “自然移情”“綺語中仙語”之論,這有益于我們更深入全面地認識宋詞的美學風格。
上一篇:風格類·用淺俗語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下一篇:抒情類·放誕得妙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