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紀事》的主要內容,《中西紀事》導讀
《中西紀事》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早的一部較完整地記載兩次鴉片戰爭歷史的著作。夏燮撰。初稿成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咸豐九年(1859)增訂為16卷。同治四年(1865)改訂為二十四卷??袝r因避時忌,署名“江上蹇叟”,刊出后仍遭時諱,一度被毀版。同治十年,霅中人(真實姓氏無法考定)據藏本重加排印,始得廣泛流傳。近年臺灣省學者沈云龍主編、文海出版社出版的《近代中國史料叢刊》(正編)第十一種輯有全書。1988年長沙岳麓書社印行高鴻志點校本第二版。
夏燮 (1800—1875),字謙浦、嗛父、季里,別號謝山居士、江上蹇叟,清末史學家。安徽當涂人。清道光元年(1821)考中舉人。歷任安徽青陽、直隸臨城訓導,署湖南安仁知縣。咸豐十年(1860)秋入兩江總督曾國藩幕。后任江西永寧、宜黃知縣。他精通聲韻,“兼深史學,留意時務,時論宏通”(《清儒學案》卷155,《心伯學案》)。主要著述有 《明通鑒》、《五服釋例》、《述均》、《中西紀事》、《粵氛紀事》等。曾???《陶安學士集》、吳應箕 《樓山堂集》、《國朝汪萊算學書》、《校漢書八表》等。未刊稿有 《明史綱目考證》、《明史考異》、《謝山堂文集》等。
全書共24卷,采用紀事本末體裁分類記敘了自中西通商起,至咸豐十年(1860)各國換約止中西關系的歷史。其中前4卷據魏源《海國圖志》所載各檔案,追溯鴉片戰爭的緣起。5—14卷 “多據邸抄及奏咨各案,參以西人記載之可信者”,詳述兩次鴉片戰爭的經過。15卷以后輯錄戰后與西方各國所訂條約、章程,并加以評論。卷末“記海疆殉難諸臣”。(《中西紀事定本目錄》)
在追溯鴉片戰爭的緣起時,該書指出:“論者皆謂中西之釁,自燒煙啟之。今載考前后,乃知釁端之原在互市,而非起于鴉片也” ( 《互市檔案》)。書中強調,“夷人貪利,志在通商”( 《原敘》),“通商日久,……而交哄之端復起”(《次敘》),并一針見血地點破: “猾夏起于通番,漏卮原為互市,邊釁之生由枿于此”(《中西紀事定本目錄》)。書中又指出,“鴉片之來,亦為貨物之虧折起見耳。貨物不得其利,乃思取違禁之物以補償”,并明確論斷:“即使鴉片不入中國,亦未能保外洋之終于安靖而隱忍也”( 《互市檔案》)。將戰爭歸因于通商問題,亦即西方資本主義對華商業擴張問題,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難能可貴的。
面對西方資本主義的侵略,作者反對妥協退讓,主張全力抗戰,表現了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書中強調:“沙角之斃夷兵者數百,吳淞之斃夷兵者數百,定海之斃夷兵者千余,是官兵之剿,未嘗無成效也;一創于粵東之三元里,再創于廈門陳姓,三創于靖江之居民,是鄉勇之剿,未嘗無成效也”(《剿撫異同論》)。認為只要依靠中國兵民的力量,是完全能夠戰勝侵略者的。對于關天培、裕謙、陳化成等抗英殉難志士,書中極力加以表彰。對于三元里人民自發的抗英斗爭和廣州人民反對英人入城的斗爭,書中專列《粵民義師》一卷,給予詳細的記載和熱情的歌頌。書中批評“今之議撫者,不過曰息兵以安民也”( 《剿撫異同》),認為這只能助長侵略者的氣焰,其結果是“粵東就撫而擾于閩浙,乍浦就撫而擾于吳淞”,將戰爭的失敗歸咎于主撫派的一味對外妥協,并且憤怒地譴責“關軍門之死也,琦相實殺之;裕帥之死也,余步云實殺之;陳軍門之死也,牛督實殺之”。在 《臺灣之獄》中,作者不畏權貴,揭露主撫派歪曲事實,顛倒是非,誣陷抗戰派的丑行,極力為姚瑩、達洪阿辯解。對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的主撫派,書中也作了無情的揭露和譴責。
《中西紀事》在史料上的最大特色是“實錄”。作者利用其職務之便,長期致力于搜集各種資料,將戰時清廷的上諭、奏疏、公文檔冊、邸抄文報、私人函札,以及中外照會、條約、章程、報紙、時人著述等大量資料,隨時 “錄而存之”,并加以甄別,“不避文字之忌”( 《庚申換約之役》),“悉據實書之,不敢誣也不敢諱也”,較翔實地記載了兩次鴉片戰爭的主要經過。書中于正文之后附錄重要文件及資料,注明其來源,這就使許多珍貴的原始材料賴以存世。
《中西紀事》刊印后,備受人們重視,為研究鴉片戰爭史著的必讀書籍。
上一篇:《中藏經》的主要內容,《中藏經》導讀
下一篇:《中論》的主要內容,《中論》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