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周書》的主要內(nèi)容,《逸周書》導讀
《逸周書》是周代文獻匯編。原名《周書》或 《周史記》。《漢書 ·藝文志》最早著錄。自東漢許慎開始,傳統(tǒng)上以本書為孔丘整理《尚書》所逸文獻,故有今名。晉時汲郡(今河南汲縣西南)發(fā)現(xiàn)戰(zhàn)國魏襄王墓,出土竹書中有本書。唐修 《隋書 ·經(jīng)籍志》,據(jù)以稱作 《汲冢周書》。本書成書時代介于春秋戰(zhàn)國至漢晉之間,大部分是戰(zhàn)國間人的擬作。晉孔晃有注,為現(xiàn)存所見最早的注本。清人為之校注者不少,以陳逢衡《逸周書補》,朱右曾 《逸周書集訓校釋》、孫詒讓《周書斠補》,劉師培 《周書補正》等。今本有《四部叢刊》、《皇清經(jīng)解續(xù)編》、《國學基本叢書》等本子。
《漢書 ·藝文志》載本書71篇。今本連序、篇目亦同。有 《度訓》、《命訓》、《常訓》、《文酌》、《糴匡》、《武稱》、《允文》、《大武》、《大明》、《小明》、《大匡》、《程典》、《程寤》、《秦陰》、《九政》、《九開》、《劉法》、《文開》、《保開》、《八繁》、《酆保》、《大開》、《小開》、《文做》、《文傳》、《柔武》、《大開武》、《小開武》、《寶典》、《酆謀》、《寤儆》、《武順》、《武穆》、《和寤》、《武寤》、《克殷》、《大匡》、《文政》、《大聚》、《世俘》、《箕子》、《耆德》、《商誓》、《度邑》、《武儆》、《五權(quán)》、《成開》、《作雒》、《皇門》、《大戒》、《周月》、《時訓》、《月令》、《謚法》、《明堂》、《嘗麥》、《本典》、《官人》、《王會》、《祭公》、《史記》、《職方》、《芮良夫》、《太子晉》、《王佩》、《殷祝》、《周祝》、《武紀》、《銓法》、《器服》、《周書序》。其中 《程寤》、《秦陰》、《九政》、《九開》、《劉法》、《文開》、《保開》、《八繁》、《箕子》、《耆德》、《月令》等11篇有目無書,實存60篇。今本篇目舊題后皆有 “解”字,例如 《度邑》作 《度邑解》,是晉孔晃注本書時所加。或說今本乃舊本與汲冢書的合編本。
本書雖為文獻匯編,與《尚書》略同,但體裁不限于誥誓號令,還有涉及生產(chǎn)活動和宗教哲學等方面的記載。記事上起周文王、武王,下至春秋之末周靈王,周景王。關(guān)于周初文王、武王、周公的篇幅,約占五分之四。各篇成有早晚。《世俘》、《商誓》約成于周初,而后人或有增飾。《度邑》、《皇門》、《祭公》、《芮良夫》、《作雒》亦基本屬周代文獻。皆言周武王伐商及謀建東都成周諸事。《職方》與《王會》是戰(zhàn)國作品,述九州人口、山川、物產(chǎn)及古代氏族部落傳說等。其它諸篇涉及西周宗教、哲學、禮儀、典制、器服等,思想、制度、文風俱不類于當時。通觀今本諸篇文字,有的簡古、有的夸飾,顯經(jīng)后人增改之處頗多,有的或徑為后人擬作,故不類于周代金文,且書中多有脫字難讀之處。
周代文獻遭后代焚書之厄,又屢經(jīng)儒者刪編,故傳世甚少。本書雖多出于戰(zhàn)國間人擬作,但所述事實亦多有根據(jù)。《左傳》、《戰(zhàn)國策》等亦征引本書,漢魏學者引用更多。書中所記一些事實詳于其它文獻而得商周龜甲金文字的印證。故本書是研究周代歷史的重要參考文獻。但本書所反映的周代,尤其是周初的宗教哲學的面貌,未必可靠。
現(xiàn)存本書注本以孔晃注為最早,惜至宋僅存42篇。唐顏師古亦注本書,但顏注書時僅得45篇。故本書或非本來之書。本書記周初史實多悖于傳統(tǒng)記載,清代學者或疑為后人擬作,其說未必正確。但陳逢衡《逸周書補》(1825年成書,有自刊陳氏叢書本),朱右曾《逸周書集訓校釋》(有《皇清經(jīng)解續(xù)解》本)俱為前人研究成果之匯總,是研讀本書的佳本。
參考文獻
- 《逸周書》,《叢書集成初編》本,商務(wù)印書館1938。
上一篇:《象山先生全集》的主要內(nèi)容,《象山先生全集》導讀
下一篇:《遺山先生集》的主要內(nèi)容,《遺山先生集》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