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杜甫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
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注釋】
秋高:秋深。怒號(hao):大聲吼叫。三重(chong)茅:幾層茅草。三,泛指多。掛罥(juan):掛著,掛住。長(chang):高。沉塘坳:沉到池塘水邊。忍能對面為盜賊:竟忍心這樣當面做“賊”。竹:竹林。呼不得:喝止不住。俄頃:一會兒。(11)漠漠:陰沉迷蒙的樣子。(12)向昏黑:漸漸黑下來了。向:漸近。(13)衾(qin):被子。(14)嬌兒惡臥踏里裂: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15)喪亂:戰亂,安史之亂。(16)何由徹:如何捱到天亮。(17)安得:如何能得到。(18)廣廈:寬敞的屋子。(19)庇(bi):遮蓋,掩護。(20)寒士:貧寒的人。(21)突兀:高聳的樣子。(22)見:通“現”,出現。
【鑒賞導示】
杜甫(712—770),字子美,出生于河南鞏縣,一度居住在長安城南少陵附近,曾自稱“少陵野老”,后世稱“杜少陵”。是我國最偉大、最優秀的詩人之一。其中《三吏》《三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廣為傳誦。深受人們喜愛。
【鑒賞】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關中地區鬧饑荒,民不聊生,這年秋天,杜甫棄官到秦州(現在甘肅省天水市),又輾轉經同谷(現在甘肅省成縣)到了四川。在親友的幫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過上了暫時安定的生活。但這種表面上的安逸,掩飾不住他的貧窮,更不能沖淡他那一貫的憂國憂民情懷,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場暴風雨襲擊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從浪漫的隱居生活中敲醒,讓他面對現實,讓他憂思,于是寫下了這首詩。
第一節秋風破茅。先從風寫起,接著就寫它破壞茅屋。成都平原農歷八月,本是秋高氣爽,可現在卻刮起了怒吼的狂風。“卷”字突出了風的狂態。“三重茅”極言茅草薄,經不起風吹。“飛”、“灑”、“掛”、“飄”、“轉”動詞以及形容詞“沉”,都形象地寫出詩人面對自然的強者,只能任其所為,卻無可奈何。這就把詩人此時的慘狀展示在讀者面前。
第二節群童抱茅。詩人本把秋風吹走的有望撿回的茅草收回,但面對頑童的“趁風打劫”,他卻真的動了肝火。它如實地寫出了自己的失態。與其說他是與孩子們生氣,倒不如說他在生自己的氣。他恨自己年邁體衰,生活無依,一事無成,于國于家都沒有用。總之,焦灼之后,心中涌出悲哀和苦苦的思索。
第三節寫長夜難眠。大風過后,黑云涌來,詩人收回視線,不再關注大自然的風云變化,而把心神集中在賴以生存的茅屋里。多年的貧困,多年的流離失所,他甚至做不起一床被子,那床冰冷似鐵的被子,也讓孩子給蹬破了。滿屋漏雨,沒有干爽的地方,可秋雨卻不管不顧地下個不停。長夜漫漫,詩人何以睡得著。而“自經喪亂”,已不知有多少個這樣的夜晚,灑淚沾襟又有何用!
第四節,詩人從沉思中振作起來,發出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呼喊。這時,理想戰勝了現實,意志戰勝了嘆息,雖然他此時缺少住所,但是,如果眼前突然出現寬敞的房屋,能夠溫暖天下寒士,他寧可獨守茅屋,受凍而不足惜!這是一種飽覽民生疾苦、體察人間冷暖的濟世情懷,這是何等的胸襟啊!
這是一首歌行體的古詩,連續的頻繁的韻角體現了“歌”的特點,單行散句乃至長短句的錯落搭配,又體現了“行”的動感。全詩先敘事,后議論抒情,既寫了詩人貧窮甚至惱羞成怒的窘狀,也表達了詩人博大寬廣的胸懷,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鑒賞要點】
[1]名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2]層次清晰。[3]描寫、敘事、抒情有機結合。[4]立意高遠,語言樸實。
上一篇:【宋】范仲淹《漁家傲》全詩原文、注釋和賞析
下一篇:漢樂府《陌上桑》全詩原文、注釋和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