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后傳》簡介|鑒賞
清代白話長篇英雄傳奇小說, 《水滸傳》續書之一,八卷四十回。題“古宋遺民著”,“雁蕩山樵評”,首有序, 署“萬歷戊申秋杪雁蕩山樵撰”,實出陳忱之假托,參見附錄小傳。原刊本梓于康熙三年(1664),封面上欄題“元人遺本”,其后有紹裕堂、三多齋等刊本及乾隆三十五年序刊蔡元放評十卷本等。現有上海古籍等出版社整理出版的校點本。
作者從《水滸傳》第一百十九回李俊“盡將家私打造船只,從太倉港乘駕出海, 自投化外國去了,后來為暹羅國之主”一段文字得到啟發寫成的。全書描寫了梁山未死英雄李俊、阮小七等于宋江死后,仍堅持原來的理想和志向,無法忍受宋王朝統治者殘酷迫害,重舉義旗,反抗貪官污吏的故事。宋朝統治者視幸存的義軍頭領為眼中釘、肉中刺,定斬草除根而后快; 令其“甘結”接受“收管”,企圖將“梁山余黨”一網打盡,徹底撲滅人民的反抗火種。作者通過阮小七憑吊梁山泊,殺死張干辦和李俊太湖捕魚,反抗巴山蛇兩件事展開情節。面對統治者的殘酷迫害,他們當機立斷,殺貪官,除惡霸,針鋒相對地回擊了統治者的血腥鎮壓。在死里求生的斗爭中,他們相互支援、相互救助,散處各地的梁山好漢很快重聚于“替天行道,除暴安良”的義旗之下,建立起登云山、飲馬川等反抗據點。嚴酷的現實,使他們接受了梁山義軍的失敗教訓。阮小七無限感慨地說: “當日不受招安,弟兄們同心合膽,打破東京,殺盡了那些蔽賢嫉能這班奸賊,與天下百姓伸冤, 豈不暢快!”這是對梁山義軍招安見害的反思。在斗爭中,他們堅決果斷,不幻想、不游移,一心懲治禍國殃民的罪魁禍首,為死難的梁山英雄復仇雪恨,終于一一處死了蔡京父子、高俅和童貫。
《水滸后傳》在繼承、發揚《水滸傳》反抗官府壓迫的精神的同時,還結合時代特點,寫出了梁山英雄在民族矛盾尖銳、階級矛盾不可調和情況下的困惑與追求,突出地表現了愛國主義的主題。金兵南下, “四野蕭條,萬民涂炭”。趙宋王朝君昏臣貪,大廈將傾,縱有李綱、種師道等堅持抗戰反對議和,也已獨木難支,與事無補。身處民族戰爭前哨的不是朝臣,不是官兵,而是關勝、呼延灼、朱仝等梁山英雄。他們孤軍奮戰, 屢挫強敵。然而,外御強金侵犯, 內防奸臣暗算,他們腹背受敵,有家難歸,報國無門,被逼無奈,只好泛海域外另建基業。這是為水滸英雄安排美好結局;也是身處明末清初的作者寄“反清復明”希望于鄭成功、李定國的曲折反映。作者讓樂和站在雨花臺上,“望著鐘山,王氣郁郁蔥蔥,不覺胸次豁然”;讓燕青向宋徽宗獻青子、黃柑;讓李俊立國海外仍尊南宋小朝廷為正統,納貢稱臣,都說明這種寄復國希望于皇帝的思想局限。
《水滸后傳》在安排情節和塑造人物等方面都注意了與《水滸傳》的銜接和照應,雖不能說是珠連璧合,倒也基本符合“后傳”的名份。其間人物形象塑造較為成功。作者在比較準確把握人物形象原有的思想性格基礎上,又寫出了在新條件新環境中的變化和演進。阮小七為救黃信,向押解黃信路經登云山的牛都監假索買路錢,牛官氣十足硬是不給。他說: “莫說你這蠢牛,便是宋官家在此經過,也得脫下平天冠做當頭!”其果敢和堅定的語言表現出阮小七的思想性格比之《水滸傳》更鮮亮、更果決,顯示出一種無堅不摧的力量。樂和在《水滸傳》中只是一個普通角色,而在《水滸后傳》中竟成了智多星吳用的再生。他處事周全機敏,善用巧計,從防范嚴密的飲虹橋別墅和常州府監獄救出花逢春母子姑侄和李俊、費保等人。人隨世移。李俊則由梁山水軍首領一變為德孚眾望的義軍領袖和非他莫屬的君主。就連使槍弄棒的能手李應也變成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領袖。第二十七回寫他指斥蔡京、童貫: “我等一百八人,上應天星, 同心協力,智勇具備;受了招安,北伐大遼,南征方臘,為朝廷建立功業;一大半弟兄為著王事死于沙場;天子要加官職,屢次被你們遏住;除了散職,又容不得,把藥酒鴆死宋江、盧俊義,使他們負屈含冤而死;又多方尋事,梁山泊余黨盡要甘結收管,因此激出事來!若留得宋公明、盧俊義在此, 目今金兵犯界,差我們去拒敵,豈至封疆失守, 宗社丘墟!”言簡意深。他從更廣闊的背景上,控訴了亂臣賊子誤國害民的罪行。
《后傳》做為一部續書也有明顯缺陷。安排情節、塑造人物皆依舊法。惜情節很少有《水滸傳》中的大過節、大波浪,兼作者藝術功力不夠,敘事寫人終不脫故套。象“趙玉娥衒色招奸”等節,全然是“效顰”筆墨。
上一篇:《梼杌閑評》簡介|鑒賞
下一篇:《永慶升平》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