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細把江山圖畫
現(xiàn)代·傅抱石作
紙本水墨淡彩
縱一○○厘米
橫一一五厘米
藏中國美術館
此圖為傅抱石山水畫代表作之一。畫幅上方題云:“待細把江山圖畫。庚子深秋隨江蘇國畫家漫游太華,歸來寫此并題稼軒詞句。一九六一年四月傅抱石南京記。”左下角有白文壓角章“換了人間”。畫題出于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賀新郎·三山雨中游西湖》,詞之上闋曰:“翠浪吞平野。挽天河,誰來照影,臥龍山下。煙雨偏宜晴更好,約略西施未嫁。待細把,江山圖畫。千頃光中堆滟滪,似扁舟,欲下瞿塘馬。中有句,浩難寫。”畫家借來其中警句為畫題,與畫意融為一體,貼切地表達了對祖國錦繡河山的無限熱愛和刻意創(chuàng)造藝術美的深摯情感。
畫面以宏大的氣概,突出表現(xiàn)“華山天下險”的雄偉氣勢。構圖一反常規(guī),正面處理懸崖峭壁,只留少許天空,幾乎占滿畫面的華山西峰,猶如橫空出世,蒼莽矗立,其間云彩飛動,霧氣迷茫。以“造險”手法,運用黑白對比和筆勢線條的變幻,使畫面高峨而不迫塞,充實而不空洞,險絕中見平正,既雄渾又靈動。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生命力的奔涌。畫家1960年秋首次登華山,面對壯景,驚喜萬狀,乃發(fā)現(xiàn)古代畫家并未完全傳達出華山氣概,進而產(chǎn)生創(chuàng)造新意境的欲望,經(jīng)半年醞釀而成此圖,終于傳達出了他對華山的最深感受——“高聳云端,壁立千仞,奇峭無倫”。
為了傾吐內(nèi)心所感并與實景的形神相吻合,畫家大膽拋棄了古人描繪華山常用的荷葉皴,也打破了中鋒用筆和側(cè)鋒用筆,他將筆鋒散開,糅合亂柴、披麻、卷云、荷葉等多種皴法,下筆如風馳電掣,曲折圓轉(zhuǎn),縱橫交錯,或拖長線,或掃飛白,隨勢鋪衍,運生出豐富多姿的線條、斑駁長短的飛白和濃淡層次,淋漓痛快地再現(xiàn)出石紋的質(zhì)感、云氣的流動感。使畫面疏密有致,虛實相生,變幻莫測,越顯出氣勢雄壯,韻律豐富,具有強烈的藝術個性和時代氣息。人們把他這種獨創(chuàng)的皴法稱為“抱石皴”。
待細把江山圖畫
此畫受到許多學者專家的贊揚。日本美術理論家吉村貞司認為它表現(xiàn)了“宇宙的精神,自然的生命”。王昆侖于1961年讀此畫后,寫下七言絕句:“丹青往代萬千家,翹首今朝看異花。意動風來隨筆舞,江山無限走龍蛇。”這是對此畫藝術特色的詩的概括。
上一篇:《屈子行吟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秦嶺工地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