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稅論》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英國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創始人之一威廉·配第所著。《賦稅論》出版于1662年。本文是根據赫爾編《威廉·配第爵士經濟論文集》1899年版譯出。商務印書館于1963年出版。全書共10萬字,分15章,依次為:論各種公共經費、論各種公共經費增加和加重的原因、人民不甘心負擔賦稅的原因如何才能減少、論各種征稅方法、論利息、論關稅和自由港、論人頭稅、論彩票、論獻金、論刑罰、論獨占和官職、論什一稅、論幾種零星的籌款方法、論貨幣價值的提高與貶低、論國內消費稅。《賦稅論》篇幅不大,內容有點雜亂,但在經濟科學的理論上,并沒有因此失去它在近代資本主義初期發射出的光輝異彩。馬克思早在100多年前,就給予了它極高的科學評價。說威廉·配第是“現代政治經濟學的創造者”,“最有天才的和最有創見的經濟研究家”(《反杜林論》,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第228、230頁)。本書全是討論政府或公共經費,以及從哪些方面,以怎樣合理而有效的方法,才能籌得那些經費的問題。本書中,體現了配第如下的經濟觀點:(1)關于財政收支和稅制問題,單從現象上來討論是非得失,永遠也得不到正確的結論。(2)在土地和勞動這兩種財富源泉的收入中,配第進一步分析了這兩者承擔賦稅的本質關系,作為財富之母的土地上的生產物,是由作為財富之父的,即更有主動作用的勞動生產出來的。(3)地租與稅收的本質關系,它們被商品及貨幣流通的錯綜復雜的表象弄糊涂了。在一切收支關系中,在一切交換關系中,判定它們是否平均、是否均衡的標準,不是土地,而是勞動。(4)他肯定了商品的價值由體現在它里面的勞動量決定。
上一篇:《資治通鑒》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遼金元傳記三十種綜合引得》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