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黎先生集》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縣)人。唐代著名文學家。郡望昌黎(今屬河北),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文,故又稱韓文公。韓愈反對魏晉以來重形式輕內容的駢文(六朝以來稱為“今體”或“時文”),提倡繼承和恢復先秦兩漢的“古文”,并為此進行了長期的不屈不撓的激烈斗爭,形成了聲勢浩大的文體改革運動,即唐宋古文運動,強弩所及,一直影響到清代的“桐城派”。韓愈主張文道合一,他所倡導的“古文”,除了古代散文的含義外,還有“古代道統”(圣賢之道)的含義。他實際上是以古代散文這種形式,來宣傳經過他改造和飾選的儒家的思想。在當時朝野上下崇佛佞佛的社會情況下,這是有進步意義的。韓愈是司馬遷后最重要的散文作家。蘇軾稱贊他“文起八代之衰”(《潮州韓文公廟碑》),杜牧則把韓文與杜詩并稱為“杜詩韓筆”(《讀韓杜集》)。韓愈的散文,內容豐富,體裁多樣,氣勢磅礴,縱橫開合,奇偶交錯,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其優秀之作,如《師說》、《雜說》、《論佛骨表》、《平淮西碑》、《進學解》、《原毀》、《柳子厚墓志銘》等,無不和當時的社會現實密切相連,切中時弊,意義深遠。他的這些力作,對六朝以來以駢文為代表的綺麗柔靡之風,具有摧枯拉朽的掃蕩作用。韓愈強調“唯陳言之務去”(《答李翊書》),在文章中創造了許多新穎的詞語,如“蠅營狗茍”、“同工異曲”、“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等,豐富了中國語言的寶庫。韓愈的詩現存300多首,也有獨特成就,向稱大家。韓詩的藝術特色,主要表現為奇特雄偉、光怪陸離。韓愈寫詩的方法是“以文為詩”。韓詩與孟郊詩風格有相似之處,形成韓孟詩派。韓詩不乏佳作,但其成就遠遠遜于散文。
韓愈的詩文,最早由其門人兼女婿李漢編纂成《昌黎先生集》40卷,共收詩文716篇,宋人輯有《外集》。后世各種版本甚多。解放后出版的馬其昶《韓昌黎文集校注》和錢仲聯《韓昌黎詩系年集釋》,二者一文一詩,合起來當是目前最完備的“昌黎全集”。
上一篇:《新語》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明人傳記資料索引》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