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重要詩人·戴良
字叔能,世居九靈山下,因自號九靈山人。婺州浦江(今屬浙江)人。曾學文于柳貫、黃溍,學詩于余闕,通經史百家及醫卜、釋老之說。明太祖朱元璋初定金華,用良為學正,朱回師后,棄官逃去。元順帝至正二十一年(1361),順帝用薦者言,授良江北行省儒學提舉。良見事不可為,避于吳中,依張士誠。后見張士誠將敗,攜家浮海至山東,欲聯絡豪杰反明,事未果,寓昌樂數年。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南歸,隱居四明,以元遺民自居,與耆儒故老宴集唱和,擊節歌詠,聞者悲而壯之。洪武十五年,被召至京師,太祖欲授以官職,以老病堅辭,忤旨待罪。次年四月,自殺于京師寓舍,年六十七。蘇伯衡稱贊良忠于元室云:“其跋涉道途也,類子房之報韓;其彷徨山澤也,猶正則之自放。”(見《元詩選》二集戴良小傳)自元之亡,良不忘故國舊君,正如自贊所云:“歌黍離麥秀之詩,詠剩水殘山之句。”如七律《懷宋庸庵》、《秋興五首》等,都是反映其遺民立場的“磊落抑塞之音”。詩作多古體,王祎謂其“上追漢、魏之遺音”(見《元詩選》)。這類詩寫得質樸沖淡,亦可見陶淵明的影響。在各體詩中,以律體見長,如七律《插秧婦》,寫江南雨中景色極富生機,也可見作者煉字煉句之妙。著有《九靈山房集》。《新元史》卷二三八、《明史》卷二八五有傳。
上一篇:詩詞研究·詩作名·戲為六絕句
下一篇:詩詞研究·主要詩集·別集·投筆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