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史籍·文獻通考
上古至南宋的典章制度專史。元馬端臨撰。馬端臨生活于宋末元初,其父馬廷鸞曾為南宋宰相,他本人也在南宋朝廷做過小官。其父后被賈似道排擠出朝,他也隨父回到樂平(今屬江西) 家鄉,隱居著書。元朝初年,降元的宋丞相留夢炎曾經招請他到北方去,被拒絕。他雖然曾主持過慈湖書院、柯山書院等,但在當時算不上社會名流,故元修《宋史》和明修 《元史》中都沒有為他立傳。元仁宗時,道士王壽衍奉命到各省尋訪道家秘書,結果意外地發現了馬端臨編撰的《文獻通考》 六十八冊,便向皇帝報告: “此可謂濟世之儒,有用之學,其書本儒用心二十余年,卷帙繁多,非可卒致。”皇帝批準將此書交給地方行政長官,由官家出資刊印,《文獻通考》才得以流傳。這時,馬端臨已垂垂老矣。令人不解的是,道士王壽衍的任務是尋訪道家秘書,何以注意到史學著作呢?有人猜測,這位道士或許與馬廷鸞是舊相識,因此也認識馬端臨,這樣才注意到 《文獻通考》。猜測歸猜測,《文獻通考》 的被發現也許純屬偶然。《文獻通考》 的性質與《通典》 類似,實際上是在 《通典》 基礎上擴充而成的一部典章制度的 “百科全書”。全書分為二十四門,即《田賦考》、《錢幣考》、《戶口考》、《職役考》、《征榷考》、《市糴考》、《土貢考》、《國用考》、《選舉考》、《學校考》、《職官考》、《郊社考》、《宗廟考》、《王禮考》、《樂考》、《兵考》、《刑考》、《經籍考》、《帝系考》、《封建考》、《象緯考》、《物異考》、《輿地考》、《四裔考》等。“文獻”二字,用的是古義,“文” 指經史百家傳記等典籍資料,是敘事;“獻” 指歷代臣僚諸儒的奏議言論,是論事; 再加上發表自己意見的 “注”,是考證。這種 “文”、“獻”、“注” 即敘事、議論、考證三結合的方法,是 《文獻通考》的 “獨家發明”。《文獻通考》 包括的歷史時間比 《通典》 和 《通志》都要長,材料也更豐富,六倍于 《通典》,三倍于 《通志》,其參考價值也在兩書之上。
上一篇:文學·附:語言學·文字學
下一篇:文學·文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