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學·學說·韓非子
先秦法家名著。韓非死后,由后人搜集其遺著編纂而成,共五十五篇。但其中真偽混雜,顯然有其他人的作品竄入。《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稱,韓非有感于韓國的衰落,多次上書韓王,提出以法治國、富國強兵的建議,但韓王不能用,于是韓非退而作 《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十余萬言。韓非 “喜刑名法術之學,而其歸本于黃、老。” 他以黃、老之道為哲學基礎,綜合前期法家的刑名法術之學,推演出君主 “垂拱而治” 的普遍原理。《韓非子》 是一部帝王術,近代學者梁啟超曾將其比為意大利古代政治學家馬基雅弗利 (1469-1527) 的 《帝王論》。但 《帝王論》在 《韓非子》面前,真可謂 “小巫見大巫”。韓非同其他法家人物一樣,首先是將人的本性想得很壞 (性惡論),甚至說 “父母之于子,猶用計算之心以相待”; 其次是以在位君主的利益為是非,主張 “法后王”,后王即今王。《韓非子》所提出的一整套主張,不是漫無邊際的高談闊論,而是具有可操作性的統治術,總之,一部 《韓非子》 的主題就是教君主如何駕馭臣民。這在諸侯爭雄的戰國時代,確有其實際的應用價值。孟軻的 “仁政” 被君主認為 “迂遠而闊于事情”,莊周的不干預主義 “王公大人不能器之”,韓非的理論卻受到了秦王嬴政的激賞,甚至不惜發動對韓國的戰爭,來奪取這位在韓國坐冷板凳的理論家。嬴政并沒有看見韓非的全部論著,而只見過 《五蠹》等兩三篇。《五蠹》論富國強兵之道在耕戰,認為“上古競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謀,當今爭于氣力”,就是力耕和力戰,學者 (儒士)、帶劍者 (俠客)、言談者 (縱橫家)、患御者(奸臣私門的黨人) 和工商之民五種人都無益于耕戰,則被視為“邦之五蠹”。要富國強兵,就必須去此 “五蠹”。韓非在這篇論文中寫道: “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 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 無私劍之捍,以斬首為勇。是境內之民,其言談者必軌于法,動作者歸之于功,為勇者盡之于軍。是故無事則國強,有事則兵強。此之謂 ‘王資’。” 這就是韓非富國強兵的基本路線。韓非是典型的政治學家,《韓非子》是典型的政論,絕不作高深玄妙之語,即使其中的寓言,如“自相矛盾”、“守株待兔”、“郢書燕說”、“鄭人買履” 等,都以平實無華的風格敘述。但卻擅長說理,其文字之嚴謹,思路之清晰,邏輯之嚴密,為戰國諸子之最。
上一篇:宗教學·道教·陶弘景
下一篇:文學·文集·駢體文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