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無將大車,
祇自塵兮。
無思百憂,
祇自疧兮。
(塵、疧,文部。)
無將大車,
維塵冥冥。
無思百憂,
不出于熲。
(冥、熲,耕部。)
無將大車,
維塵雍兮。
無思百憂,
祇自重兮。
(雍、重,東部。)
〔譯文〕
不要去推挽那牛車呵,因為那樣只會把自己弄得一身灰塵。不要去想那各種各樣令人煩憂的事呵,因為那樣只會把自己弄得一身病。
不要去推挽那牛車呵,因為那樣會塵土飛揚迷住人的眼睛。不要去想那各種各樣令人煩憂的事呵,因為那樣只會使自己心煩耳熱把病生。
不要去推挽那牛車呵,因為那樣會飛揚塵土使人看不清。不要去想那各種各樣令人煩憂的事呵,因為那樣只會使病魔來纏身。
〔評介〕
全詩三章,每章四句。詩雖短小,然其主旨卻歷來眾說紛紜,概之有三:一則“大夫悔將小人”說。《毛詩序》云:“《無將大車》,大夫悔將小人也。”《荀子·大略》又發(fā)揮說:“君人者不可以不慎取臣,匹夫者不可以不慎取友,取友善人,不可不慎,是德之基也。詩曰:‘無將大車,維塵冥冥。’言無與小人處也。”鄭《箋》與之同。一則“行役勞苦憂思”說。朱熹《詩集傳》云:“此亦行役勞苦而憂思者之作。”陳子展《詩經(jīng)直解》、高亨《詩經(jīng)今注》,亦基本與此同,只是將“行役勞苦”者更指明為推挽大車者。一則“感時傷亂”說。方玉潤《詩經(jīng)原始》云:“此詩亦感時傷亂,搔首茫茫,百憂并集,既又知其徒憂無益,祇以自病,故作此曠達(dá),聊以自遣之詞,亦即極無聊時也。序謂大夫悔將小人,而詩無將小人意。集傳又謂行役勞苦而憂思者之作,而詩更無行役語,不知諸儒說詩,何以好為附會也如此?”程俊英《詩經(jīng)譯注》亦持此說。不過,她認(rèn)為此詩的作者“可能是已經(jīng)淪為勞動者的士。”就全詩內(nèi)容揣摹之,前二說與詩情詩理多有捍格處,而第三說比較切合詩之內(nèi)容。按程俊英所說詩之作者“可能是已經(jīng)淪為勞動者的士”,這種猜測是不無道理的。由于社會的動亂和政治的黑暗,那位“士”淪為勞動者了。地位的跌落,他當(dāng)然要牢騷滿腹、憂憤滿腔了。但老是這樣憂心忡忡、悶悶不樂,是要把身體搞垮的。他因此就由自己駕牛車吃灰塵這個盡人皆知的生活經(jīng)驗,想到了“無思百憂,祇自病兮”的事實,他撫今追昔,深深感悟到:失去的東西已無法挽回,而目前的處境又無法改變,多愁善感對身體又極為不利,于是,他就索性變得超脫起來,曠達(dá)起來。“無將大車”、“無思百憂”,這是在告誡別人,也是為了排遣自己郁積于胸的憂愁。但客觀上,這位“士”人在牢騷過后,又不得不“將大車”,不能不“思百憂”也。這樣描寫,恰恰證明了那個黑暗的社會是多么令人窒息而可惡啊!
陳子展先生認(rèn)為“此亦勞者歌其事之一例。其風(fēng)格絕類《國風(fēng)》。”(《詩經(jīng)直解》)具體表現(xiàn)在重章復(fù)沓,一唱三嘆;多用比興、語言婉轉(zhuǎn);每章一韻、轉(zhuǎn)韻自然等方面。全詩三章十二句,有六句完全重復(fù),其余基本重復(fù),但重復(fù)之中又有層遞,詩意漸深。三章詩,每章的開頭兩句都是興中含比的句子,既是詩人觸目所見之實景,又是詩人用著比方的喻體,別具雙關(guān)之美妙。
上一篇:《新臺》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日月》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