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卡爾·李卜克內西
我反對戰爭、反對戰爭的元兇禍首、反對導致戰爭的資本主義政策、反對戰爭所追求的資本主義目的……
【演講詞】
我投票反對這項提案,理由如下:
目前的戰爭是任何一個參戰國的人民都不想要的,它不是為了德國或其他任何國家的人民的利益而發動起來的。這是一場帝國主義戰爭,一場為了實現資本主義對世界市場的統治、為了從政治上控制運用工業資本和銀行資本的主要地區而引起的戰爭。如果從軍備競賽的觀點來看,那么這場戰爭是德國和奧地利的好戰集團在半專制制度日暮途窮、秘密外交逐漸失效的情況下,為了先發制人而挑動起來的。同時,這場戰爭還是一種企圖分化和瓦解日益高漲的工人運動的拿破侖式的陰謀。盡管有人粗暴地歪曲事實,但是過去幾個月的情況還是日益清楚地證明了這一點。
德國提出的“反對沙皇制度”這個口號,跟現在英國和法國提出的“反對軍國主義”的口號一樣,其目的在于利用人民的無比崇高的天性、革命的傳統和理想,來煽起民族之間的仇恨。德國是沙皇制度的同謀犯,一直到今天還是政治落后的典型,它不配起各族人民的解放者的作用。俄國人民和德國人民的解放,應當是這兩國人民自己的事情。
這場戰爭對于德國來說并不是什么防御戰。這場戰爭的歷史性質和截至目前的進程,都不能使人相信資本主義政府的這種說法,即訴諸武力是為了保衛祖國。
目前要求迅速實現一種對任何一方來說都不是屈辱的和平,也就是一種不通過征服而實現的和平。在這方面所作的任何努力,都是值得歡迎的。只有當爭取這樣和平的力量同時在一切交戰國內不斷地壯大起來,這場血腥的屠殺才能夠在這些國家弄得民窮財盡以前被制止。只有在工人階級國際團結和各國人民自由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和平,才可能是鞏固的和平。世界各國無產階級,即使是在目前戰爭仍然進行的情況下,也必須從事爭取和平這項社會主義的共同事業。
我本來可以同意按所要求的數額撥付緊急預算,在我看來這個數額還是遠遠不夠的;同樣地,我會同意為改善我們在戰場上的弟兄以及傷病員的不幸遭遇所能做的一切,我對這些人的遭遇是無限同情的;這對于我來說,任何要求都不是過分的。但是,由于我反對戰爭、反對戰爭的元兇禍首、反對導致戰爭的資本主義政策、反對戰爭所追求的資本主義目的、反對破壞比利時和盧森堡的中立、反對軍國主義獨裁、反對政府和統治階級至今仍然在政治和社會方面所表現的那種不負責任的態度,因此,我反對所提出的軍費預算。
【鑒賞】
1914年9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不久,德國在德法馬恩河大戰中戰敗,原定三個月左右結束戰爭的如意算盤落空了。初戰失敗并未使德國軍國主義分子清醒。他們一面暗中加強與奧地利等國的秘密外交,一面追加軍費,擴充軍備,推著戰爭向縱深發展。同時,又以所謂“愛國主義”、“反對沙皇制度”等口號蒙蔽本國人民,為自己罪惡行徑尋找借口。國內的軍火商們也乘機販運軍火,牟取暴利,為戰爭的升級推波助瀾。為了揭露和制止戰爭狂人妄圖把國家和人民進一步推向戰爭深淵的罪惡行徑,李卜克內西積極領導德國社會民主黨人,同德國軍國主義、國內的好戰政黨進行了堅決的斗爭,他發表了一系列演說,嚴厲抨擊德國政府的戰爭政策,揭露戰爭販子的罪惡活動和資產階級所謂的“愛國主義”的真相。本篇就是他利用國會議員的合法身份,在帝國議會就第二次增加軍費預算案進行表決時發表的著名演說。當時,議會110名議員投票贊成“增加軍費預算案”,只有李卜克內西一人反對。在“贊成”與“反對”力量如此懸殊的情況下,李卜克內西以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即席發表演講,從戰爭的性質、戰爭的目的、戰爭口號的欺騙性和如何才能真正制止這場戰爭等四個方面,義正詞嚴地闡明他反對“增加軍費預算案”的理由。
李卜克內西在演講一開始就指出,這是一場任何一個參戰國的人民都不要的“帝國主義戰爭”;這是一場“為了實現資本主義對世界市場的統治,為了從政治上控制運用工業資本和銀行資本的主要地區”而引起的戰爭;是一場“德國和奧地利的好戰集團”,“為了先發制人而挑動起來的”戰爭;也是一種“企圖分化和瓦解日益高漲的工人運動的拿破侖式的陰謀”,從而有力地揭露這場戰爭的性質和戰爭的目的。
在分析戰爭的口號時,李卜克內西尖銳地指出,“德國提出的‘反對沙皇制度’這個口號,跟現在英國和法國提出的‘反對軍國主義’的口號一樣”,目的在于“煽起民族之間的仇恨”。這場戰爭對德國來說“不是什么防御戰”,更不能使人相信“訴諸武力是為了保衛祖國”。
在談到如何才能真正制止“這場血腥的屠殺”時,李卜克內西以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戰略眼光呼吁,只有爭取“和平的力量同時在一切交戰國內不斷地壯大起來”才能真正制止戰爭。
演講詞結尾,李卜克內西連續運用了由七個“反對”組成的排比句,義正詞嚴地表明了自己反對帝國主義戰爭,反對政府為擴大戰爭而提出的軍費預算的鮮明態度,同時也進一步總結和概括了自己投反對票的原因。與首句呼應,更顯出了演講詞的嚴密邏輯和演講結論的毋庸置疑。如果說,一氣呵成的七個排比句把演講推到了高潮,那么在應用堅定有力的排比句前演講者采用的“我本來可以同意……”的讓步句式,更可以使我們領略到一個成熟的政治演說家的進退自若、游刃有余的演講技巧與功力。
這是一次成功而杰出的演講,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最著名的演說之一。這篇演講詞,義正詞嚴、大義凜然,字里行間充滿著演講者強烈的政治激情和民族責任感,具有很強的戰斗力和政治感染力。
上一篇:[美國]埃德溫·奧爾德林《我們在月球上散步了》
下一篇:[美國]馬克·吐溫《我也是義和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