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鳴琴圖
元·朱德潤作
絹本水墨
縱一二○.八厘米
橫五八厘米
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展開此圖,長天遠岫,秋水群鷗,曠淡邈遠,不見涯涘。近景處老樹喬松下、湖畔坡石上,三人席地而坐,居中者撫琴拂弄,態度蕭散,左右兩人,凝神諦聽,表情神往;一漁翁輕舟孤棹,似系聞聲而來……靜觀畫軸,恍惚間一陣陣清越的琴音繚繞耳際,悠然引起觀者心靈的回響共鳴。這時,“聽之不聞其聲,視之不見其形,充滿天地,苞裹六極”(《莊子·大宗師》)。如在“天風泠然露如灑”的氣氛中,頗有不知斯世何世的超越之感。
琴,是中國士林普遍鐘愛的一種樂器,幾為書齋中必備之物,其目的,不在乎音樂,而在于修身養性之道。《晉書》記陶淵明自稱不解音律而置無弦琴一張,每朋酒之會,輒撫琴弄之。無弦琴當然彈不出聲音來的,但陶淵明說:“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其胸襟氣象之超曠如此,也可見琴在高人逸士心目中之地位了。
朱德潤早年仕途得意,深受元仁宗和英宗的賞識,累官浙東行中書省儒學提舉,但英宗死后即遭擯棄,回家閑居達三十余年。與朱氏同時代的陳基稱其:“東曹興遂秋風起,長揖齊王歸故里。托言鱸鲙與莼羹,遠害全身良有以。神交海上陶朱公,遭世雖殊心則同。讀書把釣松江尾,仰看浮云行太空。八月嚴霜下喬木,萬里青冥渺飛鵠。為謝長安街上郎,世間何物為榮辱?”(《草堂雅集》)可為此圖下一注腳。
朱德潤的畫藝師承北宋李成、郭熙的畫派,同時注重觀察自然,師法造化,作為自己創作的素材。自述“于風和日麗、傍花隨柳之時,觀山川林壑遠近之勢,感春夏草木榮悴之變,朝清而夕昏,遠淡而近濃,憑高覽遠,亦足以樂天真而適興焉爾”(《存復齋文集》)。試從《林下鳴琴圖》來看,畫山皴紋如卷云,寫樹禿枝如蟹爪,淡冶明凈,輕煙夢霧,這些都是李郭的遺范;而以書法篆籀的中鋒筆意配合寫實的表現,不作纖細的描繪和精致的渲染,又是不同于李郭之處。
本幅上自識“林下鳴琴,朱澤民作”,鈐朱文一印。又有王逢所題歌行。此圖曾入清內府,鈐有乾隆、嘉慶、宣統諸璽,清《石渠寶笈》著錄。
林下鳴琴圖
上一篇:《漢苑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秀野軒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