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苑圖
元·李容瑾作
絹本水墨
縱一五六.六厘米
橫一○八.七厘米
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漢代宮苑早于漢高祖、蕭相國時,即有營建。當時之未央宮,因龍首山制前殿,建東闕、北闕、武庫、太倉等,周圍二十八里,臺殿池苑無數,宮成后常為朝見之所。王莽末年毀于兵火。東漢班固的《西都賦》、張衡的《西京賦》中,有關于漢代宮苑盛況的詳盡描述,此軸則以繪畫的形式展現了漢苑的宏麗氣象。
畫面上,宮苑殿閣依山傍水而建,由左下角十字歇山頂的橋亭,沿山徑進入第一重天井,左側圍以曲折的長廊,廊外水面上構筑一重檐歇山頂的涼亭。在涼亭稍作休憩,再向上進入第二重天井,左右兩側均以懸崖峭壁為天然屏障。第三重天井中建一高峻的臺基,臺面上矗立著一座巍峨的雙層樓閣,上層為重檐十字歇山頂,下層檐的左、右、前方各出一歇山抱廈,斗栱飛檐,玲瓏剔透,參差錯落,曲折映帶,高下起伏,云蒸霞蔚,真所謂“列棼橑以布翼,荷棟桴而高驤。雕玉瑱以居楹,裁金璧以飾珰;發五色之渥彩,光爓朗以景彰”(《西都賦》)。氣派窮極華麗,應是這一組建筑群的主體。如果說建筑是凝固的音樂,那么,這一主體建筑不啻是奏出了全曲的高潮樂章。主體建筑的左側是一座重檐四阿頂的殿堂;閑步殿外,憑欄俯瞰山川形勝,使人目光失落于無限的風煙冥漠之中,身際隱隱響起了漢高祖劉邦的《大風歌》:“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漢苑圖
宋《宣和畫譜·宮室敘論》云:“畫者取此(指宮室)而備之形容,豈徒為是臺榭、戶牖之壯觀者哉?雖一點一筆,必求諸繩矩,比他畫為難工。”此圖界畫工整,折算精確,游規矩準繩之內而不為所窘,這是尤為難能可貴的。恢宏的景物,博大的氣魄,無愧是傳統界畫中的一件宏構杰作,非膽力、功力兼備者不能臻此境地。樹石畫法承北宋郭熙,多作雙鉤夾葉,用筆粗壯放達,與郭熙《窠石平遠圖》相一致。不過郭氏每以枯木寒林為主,夾葉樹僅起陪襯的作用,著意渲染悠然清遠的意境;《漢苑圖》則純用夾葉樹,滿山遍岡,葳蕤郁茂,增添了畫面豪華郁麗的氛圍。近境坡石從卷云皴化出,圓潤流暢,清空跌宕;遙山曠蕩,雜樹溟濛,神韻獨絕,與郭熙《樹色平遠圖》相近。但山上密綴苔點,為郭氏所無,應是學董、巨的江南畫派了。
當然,嚴格地說,圖中的建筑從群體的布局組合到單體的結構裝飾,都不是道地的漢時規范,而是宋以后的形制,例如鴟尾和脊獸的處理就是明證。不過,這并不是重要的,有誰描寫古代的題材能絲毫不摻雜一些當代的構成要素呢?重要的是,畫家畢竟將歷史和現實、景和情、勢和意,通過慘淡的經營、創造的意匠,完美而融洽地導致了統一。
此圖無款印。曾入清內府,鈐有乾隆諸璽。
上一篇:《洛神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林下鳴琴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