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圖
元·衛九鼎作
紙本水墨白描
縱九○.八厘米
橫三一.八厘米
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此圖原無自款印。畫幅上半部右邊有倪瓚題云:“凌波微步襪生塵,誰見當時窈窕身?能賦已輸曹子建,善圖惟數衛山人。云林子題衛明鉉《洛神圖》。戊申。”按戊申為明洪武元年(1368),明鉉為衛九鼎之字,故知為九鼎所畫。
此圖畫曹植《洛神賦》詞意。以白描畫洛水微波灝渺,洛水神女高髻麗服,手執紈扇,徐步于水上,作轉身回眸狀,衣帶飄揚,神情婉轉,如賦中所謂“翩若驚鴻,婉若游龍”之態。人物背后,水面空闊,上部以水墨畫遠處平山一帶,丘壑隱現,畫法在董源、米芾兩家之間。整個畫面神韻飛蕩,意境空靈,給人以幽深的意趣。
中國仕女畫,在六朝時追求窈窕纖麗,到唐代則崇尚豐滿之美,宋人仕女又漸趨纖秀。元人一反宋人,追求唐人的意度,但又不完全擺脫宋人影響,故元代仕女造型,大都面部較為豐滿,而體態不如唐人之豐腴,自是另一種美的形姿。衛九鼎此畫洛神,可謂是元代仕女典型之作,臉形圓潤豐滿,而體形勻稱,于渾圓中顯窈窕,意態神情,委婉嫻雅,是元代卷軸仕女畫中極為少見之佳作。
此圖線描運筆細勁飛動,在游絲描與琴弦描之間,有些地方并兼有蘭葉描的遺意。疏密相襯,穿插有致,并能以線條筆法的變化,體現物體的不同特征,兼以抒發作者的感情。中國人物畫用筆,唐代以前基本多是圓渾流動的線條。魏晉時有的極細,如春蠶吐絲,人謂之“高古游絲”;唐人筆法多圓勁如鐵線;吳道子用筆飛動,筆鋒流露如蘭葉;宋人線描則剛勁多方折,如楷書運筆,人稱折蘆描;南宋更趨于陽剛粗獷,如李唐、馬遠、梁楷等最為典型,其末流則更至筋骨外露。元人如趙孟頫等又一反積習,崇尚含蓄,上追唐人古意,遂開元代人物畫用筆之新貌。錢選、趙孟頫、任仁發、王振鵬等都是一時高手。衛九鼎畫師王振鵬,而又自具格調。此圖用筆也較典型地反映了元代人物畫的特色。
此圖原為清宮舊藏,鈐有乾隆諸璽印。
洛神圖
上一篇:《揭缽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漢苑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