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詩歌別集·清代與近代部分· 聊齋詩集》新詩鑒賞
詩別集,正集五卷,續(xù)錄一類,清蒲松齡撰。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淄川(今山東淄博)人。以志怪小說《聊齋志異》聞名于世。十九歲考取秀才。終生以為幕僚和坐館為生。
蒲詩多表現(xiàn)自己貧困屈辱生活和因此產(chǎn)生的不平。蒲氏有時竟無衣食以繼,《日中飯》就是寫其全家無食的慘狀:“兒童不解懊與寒,蟻聚喧嘩滿堂屋。大男揮勺鳴鼎鐺,狼藉流飲聲棖棖;中男尚無力,攜籃覓箸相叫爭;小男始學(xué)步,翻盆倒盞如餓鷹。”孩子們的饑餓相更容易激起父親的傷痛,這里表現(xiàn)的不僅是“餓”,還有父親對孩子們的愛。可是不公正的社會不能善待這位舉世罕見的才人,因此他的憤懣和控訴在詩中隨處可見:“黃河駭浪聲如雷,游人坐聽顏不開。短燭含愁慘不照,顧影酸寒山鬼笑。半夜聞雞欲起舞,把酒問天天不語。但聞空冥吞悲聲,暗鎖愁云咽秋雨。”(《夜坐悲歌》)詩人感到不平,而又無可奈何。“漫向風(fēng)塵試壯游,天涯浪跡一孤舟。新聞總?cè)搿兑膱灾尽罚肪齐y銷磊外愁。尚有孫陽憐瘦骨,欲從元石葬荒丘。北邙芳草年年綠,碧血青燐恨不休。”(《感憤》)他把自己的悲憤、心志都寄托在《聊齋志異》的創(chuàng)作之中。其他如《客齋》二首、《慢興》等都是攄寫失志不平的代表作品。
蒲詩中還有大量的作品反映了民生疾苦。由于作者長期生活在農(nóng)村下層,對于自然災(zāi)害和剝削壓迫給農(nóng)民帶來的苦難感受特別深切。像《糠市》《五月歸自郡,見流民載道,問之,皆淄人也》《流民》《餓人》《離亂》《旱甚》皆寫得十分沉痛。如《飯肆》云:“旅食何曾旁肆簾,滿城白骨盡災(zāi)黔!市中鼎炙真難向,人較犬羊十倍廉。”這是不親身經(jīng)歷大災(zāi)年頭的人們難以寫出的。其《悲喜十三章》寫清官離任時十三種人的感情,“悲六喜七”,農(nóng)人、儒童、鄉(xiāng)人、翁嫗、肆賈、名士這些普通的平民,守法的商賈,正直的士人都感到悲哀,人們依賴和盼望清官,但清官是千載難逢的;而衙役、博徒、豪強、訟師、端公(巫師)、娼戶、苞苴(受賄者),這些社會上的腐朽勢力都感到高興,他們又能卷土重來,因為他們懂得世上能有多少清官牎這在客觀上說明清官對于封建社會的影響是微乎其微的,向往清官、依賴清官為治的社會是沒有希望的。
蒲詩質(zhì)樸剛健,清新暢朗時而有之,敘事詩中善于描寫不同人物形象。
詩集以手抄本傳世,至嘉慶間方有刊本。今人路大荒又加以整理,由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62年排印出版。
上一篇:《歷代詩歌別集·明代部分·程孟陽先生集》簡介介紹
下一篇:《歷代詩歌別集·宋代部分·陳與義集》簡介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