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語義學。“訓詁”就是解釋古書字義。也作“詁訓”、“訓故”、“故訓”。“訓”和“詁”原來是有區別的,《爾雅》中有“釋詁”和“釋訓”兩篇,據邢昺解釋:“詁者,古也,通古今之言,使人知也;訓,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币簿褪钦f,“詁”是以今語釋古語,以通語(普通話)釋方言,如:“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權輿,始也。”“訓”即“訓釋”,即說明詞語的“涵義”,如:“穆穆、肅肅,敬也?!焙髞韯t并稱“詁訓”或“訓詁”,指對古書字義的解釋,成為傳統小學的一個分支。訓詁的方法主要有形訓、聲訓、義訓三種,而以義訓最常用。形訓,即通過文字形體的分析來解釋字義,如“止戈為武”;聲訓,即通過同音或近音的字來解釋字義,如“需,須也”、“仁,人也”等;義訓,不借助字形或字音,直接以通俗詞語解釋字義,有同義相訓,如“征,召也”,有反義相訓即所謂“反訓”,如“亂,治也”、“貢,賜也”,有以共名釋別名,如“李,果也”,有以描寫帶比況,如“二足而羽謂之禽”等。作為傳統小學分支的訓詁學,最初是為解讀經典而產生的,是經典闡釋學即經學的主要組成部分,歷代的訓詁學家都是經學家。清代的考據大師,所以對古字一個個地進行一大堆考證,終生樂此不疲,就因為他們懷著“訓詁明而經學明”的信念。
上一篇:什么是《等韻學》
下一篇:什么是《爾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