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歷法·歲差
地球是一個橢圓球體,而非正球體,赤道部分較為突出,兩極則稍扁,太陽和月亮對赤道突出部分的吸引力大,使地軸繞黃極緩慢移動,因而表分點沿黃道以每年50″24的速度西移,大概要26000年移動一周,這即為歲差。我國古代則以觀測冬至點的移動來推求歲差。晉代以前,我國古代天文學家并沒有發現歲差現象,晉時虞喜研究了歷史上冬至點的觀測結果,比較自己的實地觀測,發現“堯時冬至日短星昴,今二千七百年乃東壁中,則知每歲漸差之所至”。也就是說唐堯時代冬至黃昏中天的星宿為昴宿,而2700年后的冬至黃昏中星卻是東壁,于是他得出結論,認為冬至點每50年西移一度。這個結果雖然比現在得到的赤道歲差(每77年差一度)相差頗大,但比希臘天文學家喜帕恰斯所得出的結論(每100年差1度)精確得多。虞喜就此大膽地提出了“歲自為歲,天自為天”的結論,把太陽在一回歸年內的運動與其在一恒星年中的運動區別開來,創立了歲差的概念(古人又稱為恒星東行,或節氣西退)。南北朝時祖沖之在《大明歷》中首次引入了歲差,雖然其數值誤差較大,但其精神是可佩服的。元時郭守敬在《授時歷》中,采用的歲差數值是66年又八個月差一度,把歲差的精確度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上一篇:古代典籍·山海經
下一篇:詩詞曲賦文論·岑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