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補》簡介|鑒賞
明代白話中篇神魔小說。全書十六回。崇禎間刊本,題“靜嘯齋主人著”,實為董說所作。據劉半農考證,此書作在明亡以前,作者年僅二十一歲,時值崇禎十三年。本書除崇禎間刊本外,尚有空青室刊大字本、申報館排印本、北新書局排印本等。一九五五年文學古籍刊行社據崇禎本影印出版,一九五七年古典文學出版社用前亞東圖書館的紙型印行,校以文學古籍刊行社影印本,并附劉復所撰《若雨傳》。
這部作品銜接《西游記》第六十一回“孫行者三調芭蕉扇”后,敘述悟空化齋,被鯖魚精所迷,欲借秦始皇“驅山鐸”使用,在青青世界萬鏡樓中闖了一通,見到了古今之事, 時化美女,時作閻王,終在虛空主人一聲高呼下醒悟過來,尋找師父,一棒打死化作小和尚正在哄弄唐僧的鯖魚精,仍去化齋。
小說所寫孫悟空在虛幻世界的經歷,與《西游記》唐僧師徒取經的故事并無關系,作者僅以補《西游記》為名,借孫悟空的行事和見聞揭露明末社會的種種弊端。魯迅先生指出“全書實于譏彈明季世風之意多”。
小說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的昏庸腐敗。第二回里寫自稱“大唐新天子太宗三十八代孫中興皇帝”,晚上與兩位夫人通宵陶情,喝得“面上血紅, 頭兒搖搖,腳兒斜斜,舌兒嗒嗒”;到大白天呢? “呵!呵! 皇帝也眠,宰相也眠,綠玉殿如今變做‘眠仙閣’哩!”這真是個昏沉沉的世界,焉能中興?所以遇到邊患,畏縮不前。如第十四回寫大將軍出征,因留戀妻子遲遲不肯動身,上了戰場未上三合便陣亡。盡管明亡在即,作者仍渴望改善朝政,寄希望于思宗。末代皇帝崇禎有心振作,罷黜魏忠賢一伙閹黨,可是剛愎自用,忠奸不辨:用了另一批弄權誤國的太監,使忠臣烈士無端的橫死遭磔。作者率直地把矛頭直指天子,小說第六回諷喻那位“帶了皇帝帽”的項羽,人妖不分,以假為真,輕信了由孫行者變的假虞美人的一番言詞,斬了虞美人之頭,還自作聰明地告誡眾侍女: “不許啼哭!這是假娘娘,被我殺了。那真娘娘在我的閣上。”
崇禎自即位以來,異族入主中原的危險迫在眉睫,曾有三次威脅京畿。那些把持朝政的權貴,不積極御外,一味屈辱求和,有的甚至暗中勾結敵頑。作者忍無可忍,通過作品來表達自己對卑躬屈膝、賣國求榮的權奸的痛恨,在第八、第九兩回中,讓孫悟空當了半日閻羅天子,拷打審問出賣祖國的秦檜,斥責他是“偷宋賊”,把“宋太祖辛辛苦苦的天下”,眨眼間“快快活活兒送了”。當審問到陷害岳飛一案時,秦檜嚇得變作一百個身子來回答。行者怒吼道: “秦檜!你一個身子也夠了,宋家那得一百個天下!”這個遺臭萬年的漢奸受盡上刀山、灌膿腸、入滾油里洗浴、終而剁成肉醬之苦,發出一聲哀嘆: “后邊做秦檜的也多,現今做秦檜的也不少,只管叫秦檜獨獨受苦怎的?”孫悟空厲聲批駁: “誰叫你做現今秦檜的師長,后面秦檜的規模!”罵得真是淋漓盡致!在審判賣國賊秦檜夫婦的時候,恰逢岳飛來訪。行者趕忙出迎,接到堂上后納頭便拜,口稱師父;又將秦檜裝進向李老君借來的葫蘆內,化為血水,調制成血酒,奉觴跪獻岳飛。通過這樣鮮明對照,強烈地表達了作者愛憎分明的感情,也把作者在當時內憂外患而無當世岳飛的一腔悲憤完全抒發出來。
在封建時代,對知識分子的毒害摧殘,莫過于以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小說第四回描寫了“天字第一號”鏡里秀才們在放榜時的種種丑態:
頃刻間,便有千萬人,
擠擠擁擁,叫叫呼呼,齊來看榜。初時但有喧鬧之聲,繼之以哭泣之聲,繼之以怒罵之聲。須臾,一簇人兒各
自走散:也有呆坐石上的;
也有丟碎鴛鴦瓦硯;也有首發如蓬,被父母師長打趕;也有開了親身匣,取出玉琴焚之,痛哭一場;也有拔床頭劍自殺,被一女子奪住;也有低頭呆想,把自家廷對文字三回而讀;也有大笑,拍案叫“命,命,命”;也有垂頭吐紅血;……獨有一班榜上有名之人:或換新衣新履;或強作不笑之面;……或強他人看刊榜,他人心雖不欲,勉強看完;或高談闊論,話今年一榜大公;或自陳除夜夢讖;或云這番文字
不得意。
這些秀才的形態雖然千奇百怪,但都是些可笑和可憎的人物。作者又借李老君之口,稱這一班讀書人當科舉一開,自我的真形消失,而“一個個都沒有眼、耳、手、腳,沒有心、肺、筋、骨”,這種人不學無術, “萬年只用一張紙,蓋棺卻無兩句書”,只要會做幾句“紗帽文章”, “便是那人福運,便有人抬舉他,便有人奉承他,便有人恐怕他”。這真是一段極其警辟辛辣的文字,筆墨不多,卻罵盡了那些熱衷科舉的讀書人,又對科舉制度進行有力的抨擊。盡管揭露的深度和廣度不如堪稱古典諷刺文學豐碑的《儒林外史》,但吳敬梓調配各種顏色勾勒出來的百丑圖的臉譜,畢竟要晚一個世紀。
作品還用辛辣諷刺的戈矛瞄準了許多丑惡的社會現象。如第一回揶揄道學夫子的“多用心”和“文字禪”;第五回嘲笑庸醫的不學無術;第六回揭露道教的虛偽;第七回鞭撻昏憒無能的“名士”;第十一回譏彈徇情枉法的腐朽社會風氣等。
《西游補》這部小說,藝術構思獨特:作者以豐富的想象,建造起一個影射現實的夢幻世界。如第三回寫小月王想挽留唐僧,命學會了“踏空”法的金鯉村老百姓,拿著斧去鑿天,希望“鑿開天時,請陳先生一躍而上,徑往玉皇殿上討了關文,直頭到西天”。這些老百姓用力一鑿,居然把天鑿開了一條縫。這條縫恰恰在靈霄寶殿之下, “把一個靈霄殿光油油兒從天縫中滾下來”。這一寓意深遠的想象,是作者預感到處于風雨飄搖之中的大明王朝,人君依然昏昏沉沉,權奸貪婪通敵,士子只求中舉,帝室的前景,如同一座靈霄殿骨碌碌從縫中滾了下來,將會出現“歷日倒置”的危險。局勢發展的結果,正被作者不幸而言中。書中又充滿詼諧之趣。如第一回孫悟空的一篇“送冤文”,第四回“士子看榜”,都是解頤之筆。又如第六回寫面目黝黑的項羽坐在高臺上,孫悟空起初認為是臉上被人涂了烏煤在示眾的逆賊,忽兒疑是張飛,再想想多系大禹玄帝,真教人忍俊不禁。魯迅先生對這部作品的藝術性作了較高的評價:“造事遣辭,則豐贍多姿,恍忽善幻,奇突之處,時足驚人,間以俳諧,亦常俊絕,殊非同時作手所敢望也。”(魯迅《中國小說史略》)
《西游補》這部小說也有不足之處,除了有著較濃厚的“色空”觀念,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還存在一些問題,有的情節過于虛幻離奇。但它畢竟是一部在風趣、尖刻、譏諷和滑稽之中,把鋒利的刀劍直刺當時明代的現實,具有進步思想傾向的優秀作品,在文學史上具有一定地位。
上一篇:《西清散記》簡介|鑒賞
下一篇:《西游記》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