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先哲、學術流派·孫臏
戰國中期著名的軍事家。孫武的后世子孫,原名不詳。因被龐涓剔去兩個臏骨(膝蓋骨)顯名后,世人便以孫臏相稱。其生卒年月史籍無可考,約與商鞅、孟軻同時代。齊國人,出生在陽城和鄄城一帶(今山東陽谷縣、鄄城縣間)。成年后,曾同龐涓一起拜鬼谷子為師,學習兵法。受學名師,刻苦鉆研,學有所成,掌握了系統的軍事理論。龐涓為魏惠王帳下將軍,嫉賢妒能,自知才能不及孫臏,遂暗害于他,剔去臏骨,臉上刺字。后孫臏受齊威王的賞識,被救入齊國,拜為軍師。公元前353年,魏攻趙,趙求救于齊。田忌、孫臏帶兵救趙。孫臏采用避實擊虛、攻其必救的作戰原則,“圍魏救趙”,在桂陵(今山東荷澤北)大敗魏軍。公元前342年,魏再次起兵攻韓,韓不敵,向齊求救。孫臏利用魏軍驕傲輕敵的心理,采取“減灶誘敵,設伏圍殲”的作戰方案,示敵以弱,誘敵深入,在馬陵(今山東莘縣)伏擊魏軍,射殺龐涓,全殲魏軍,俘獲魏太子申。從此,名揚天下。魏國衰微,齊國聲威大震,使諸侯各國東面朝拜。后因齊國內部矛盾,郁郁不得志,遂辭官隱居,著書立說。
孫臏傳世有《孫臏兵法》,《漢書·藝文志》稱其為《齊孫子》89篇,圖4卷,后失傳,直至1972年又重新發現。在對待戰爭問題上,主張“戰勝而強主”、“舉兵繩之”等樸素思想,主張對戰爭要持慎重態度。在作戰指導方面,運用以寡擊眾、以弱擊強、機動靈活等方法,創造有利的作戰態勢,一舉而勝。在治軍、選卒、用將、陣法等方面,也都有廣泛的論述。《孫臏兵法》是我國軍事文化寶庫中的一顆明珠,孫臏也不愧為我國歷史上卓越的軍事家。
上一篇:古代典籍·孫子兵法
下一篇:散文·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