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哲學家Diogenes經常睡在一只瓦缸里,有一天亞力山大皇帝走去看他,以皇帝的慣用的口吻問他:“你對我有什么請求嗎?”這位玩世不恭的哲人翻了翻白眼,答道:“我請求你走開一點,不要遮住我的陽光。”
這個家喻戶曉的小故事,究竟涵義何在,恐怕見仁見智,各有不同的看法。我們通??偸怯X得那位哲人視尊榮猶敝屣,富貴如浮云,雖然皇帝駕到,殊無異于等閑之輩,不但對他無所希冀,而且亦不必特別的假以顏色??墒羌s翰孫博士另有一種看法,他認為應該注意的是那陽光,陽光不是皇帝所能賜予的,所以請求他不要把他所不能賜予的奪了去。這個請求不能算奢,卻是用意深刻。因此約翰孫博士由“光陰”悟到“時間”,時間也者雖然也是極為寶貴,而也是常常被人劫奪的。
“人生不滿百”,大致是不錯的。當然,老而不死的人,不是沒有,不過期頤以上不是一般人所敢想望的。數十寒暑當中,睡眠去了很大一部分,蘇東坡所謂“睡眠去其半”,稍嫌有點夸張,大約三分之一左右總是有的。童蒙一段時期,說它是天真未鑿也好,說它是昏昧無知也好,反正是渾渾噩噩,不知不覺;及至壽登耄耋,老誖聾暝,甚至“佳麗當前,未能繾綣”,比死人多一口氣,也沒有多少生趣可言。掐頭去尾,人生所余無幾。就是這短暫的一生,時間亦不見得能由我們自己支配。約翰孫博士所抱怨的那些不速之客,動輒登門拜訪,不管你正在怎樣忙碌,他覺得賓至如歸,這種情形固然令人啼笑皆非,我覺得究竟不能算是怎樣嚴重的“時間之賊”。他只是在我們的有限的資本上抽取一點捐稅而已。我們的時間之大宗的消耗,怕還是要由我們自己負責。
有人說:“時間即生命”,也有人說:“時間即金錢”。二說均是,因為有人根本認為金錢即生命。不過細想一下,有命斯有財,命之不存,財于何有?要錢不要命者,固然實繁有徒,但是舍財不舍命,仍然是較聰明的辦法。所以淮南子說:“圣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時難得而易失也?!蔽覀冇讜r,誰沒有作過“惜陰說”之類的課藝?可是誰又能趁早體會到時間之“難得而易失?”我小的時候,家里請了一位教師,書房桌上有一座鐘,我和我的姊姊常乘教師不注意的時候把時針往前撥快半個鐘頭,以便提早放學,后來被老師覺察了,他用朱筆在窗戶紙上的太陽陰影畫一痕記,作為放學的時刻,這才息了逃學的念頭。
時光不斷的流轉,任誰也不能攀住它停留片刻。“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我們每天撕一張日歷,日歷越來越薄,快要撕完的時候便不免矍然以驚,驚的是又臨歲晚,假使我們把幾十冊日歷裝為合訂本,那便象征我們的全部的生命,我們一頁一頁的往下扯,該是什么樣的滋味呢?“冬天一到,春天還會遠嗎?”可是你一共能看見幾次冬盡春來呢?
不可挽住的就讓它去罷!問題在,我們所能掌握的尚未逝去的時間,如何去打發它。梁任公先生最惡聞“消遣”二字,只有活得不耐煩的人才忍心的去“殺時間”。他認為一個人要做的事太多,時間根本不夠用,那里有時間可供消遣?不過打發時間的方法,亦人各不同,士各有志。乾隆皇帝下江南,看見運河上舟楫往來,熙熙攘攘,顧問左右:“他們都在忙些什么?”和珅侍衛在側,脫口而出:“無非名利二字”。這答案相當正確,我們不可以人廢言。不過三代以下唯恐其不好名,大概名利二字當中還是利的成份大些。“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時間即金錢之說仍屬不誣。詩人渥資華斯有句:
“塵世耗用我們的時間太多了,夙興夜寐,
賺錢揮霍,把我們的精力都浪費掉了?!?/p>
所以有人寧可遁跡山林,享受那清風明月,“侶魚蝦而友麋鹿”,過那高蹈隱逸的生活。詩人濟慈寧愿長時間的守著一株花,看那花苞徐徐展瓣,以為那是人間至樂。稽康在大樹底下揚槌打鐵,“濁酒一杯,彈琴一曲”;劉伶“止則操厄執觚,動則絮榼提壺”,一生中無思無慮其樂陶陶。這又是一種頗不尋常的方式。最徹底的超然的例子是傳燈錄所記載的:“南泉和尚問陸亙曰:“大夫十二時中作么生?”陸云:‘寸絲不掛!’”寸絲不掛即是了無掛礙之謂,“原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這境界高超極了,可以說是“以天地為一朝,萬期為須臾”,根本不發生什么時間問題。
人,誠如波斯詩人莪謨伽耶瑪所說,來不知從何處來,去不知向何處去,來時并非本愿,去時亦未征得同意,胡里胡涂的在世間逗留一段時間。在此期間內,我們是以心為形役呢,還是立德、立功、立言以求不朽呢,還是參究生死直超三界呢?這大主意須要自己拿。
(1963年《秋室雜文》)
賞析這是長于寫小品文的梁實秋先生的一篇佳作。歷朝歷代文人墨客寫時間的詩文篇章何止千萬:“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圣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等等。然而梁實秋先生的《談時間》在這個老題目上卻開掘出了新意:時間不是什么人能夠賜予的,因此我們既要防止他人劫奪時間,更須防止自己浪費時間。
《談時間》格局雖小,然而結構縝密,層次明晰,在很大程度上把敘事、抒情融會起來,層層推進。開篇作者即引了一個希臘哲學家的小故事,看似閑來之筆,卻點出了時間并非君王賜予的深意。然后作者告訴我們“時間也者雖然也是極為寶貴,而也是常常被人劫奪的?!北徽l劫奪的呢?作者不明言,卻來寫時間之寶貴,并言明“我們的時間之大宗的消耗,怕還是要由我們自己負責。”接下去,作者感嘆時光的流轉,任誰也不能攀住它停留片刻,“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進而提出了一個發人深思的問題:怎樣打發我們的時間?作者并不正面回答,卻舉了一些古人的例子展示他們如何打發時間,用不同的例子表明他們對人生和時間的不同態度。最后告訴讀者:如何打發時間“這大主意須要自己拿”,為讀者留下思考問題的空間。全文循序漸進,曲徑通幽。而在布局上則又剪裁精當,詳略得體,有時用墨如潑,工筆重彩;有時又惜墨如金,意到筆停,確實不愧為小品文大家的力作。
小品文有既“散”而又“不散”的特點。取材可散,立意不可散;材料可“散”,結構卻不可“散”。做到“散”與“不散”的辯證統一,便達到了“形散而神聚”的意境。《談時間》正給人以如此之感。作者把經過嚴格選擇的零散材料集中到一定的空間上來,盡管看來是互不相關,卻時時都扣著“時間”這個主題,用“時間”把它們有序地貫穿起來,用作者的思想感情把它們統攝起來,經過過濾,使本來互不關聯的東西產生了內部聯系,形式上也得以和諧統一。作者猶如用一條金線,把生活的碎珠精心地貫穿聯綴起來,使之由散而聚,成為一個完整的藝術品,這大約就是《談時間》這篇小品文能在千字篇幅內打動我們的重要原因。
有味,有趣,是小品文佳作的一個共同特點。在《談時間》這篇小品文中梁實秋先生以其淵博的學識和如椽之筆,把千字小品寫得洋洋灑灑,生動有趣。文中既有希臘哲學家的小故事,也有對自己兒時的回憶,既引了古人的佳句名詞,也錄了外國詩人的詩句。真正說得上揮灑自如,隨手拈來。作者正是在這樣一種輕松自如的氛圍里與讀者談天說地,把自己的知識、思想傳輸給讀者的。這個功夫是我們應當認真學習的。
上一篇:《雷鳴、噴火、蝶紛飛——印度洋漫筆》原文|賞析
下一篇:《向沙漠進軍》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