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遁窟讕言》簡介|鑒賞
又名《遁叟奇談》。軼事小說集。十二卷,存光緒元年申報館仿聚珍版初印本(收申報館叢書本內)、光緒六年上海木活字本、光緒二十六年江南書局刻本、 1913年借陰書屋石印本、1935年上海大達圖書供應社排印本等。
本書是近代改良主義思想家王韜(1828—1897)的第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1862年2月他回故里蘇州曾致書太平軍,被清廷以“通賊”的罪名通緝,被迫于同年8月遁跡香港。也就在這個時期, 他編成了這部作品。《自序二》云:“同治紀元之歲,余以避兵至粵,寄跡香海, 卜居山麓,小樓一楹,僅堪容膝,榜曰‘天南遁窟’,蓋紀實也。夙寡交游,閉門日多,風晨雨夕一編自怡。時有以文字請者,詼諧詭誕,不名一體。于是竊效干寶之搜神,戲學髯蘇之說鬼,燈炧更闌,濡毫暝寫。久之,遂如束筍,因并篋中所存髫年之作,釐為十二卷,名曰《遁窟讕言》。”據之可知本書實為他多年來小說創作的一個結集。
作者崎嶇戎馬,羈旅江湖,耳目見聞,皆歸記載。書中對晚清社會的黑暗和弊端多有揭露抨擊,和作者的改良主張相呼應。如《諸葛爐》敘惡霸強占平民的祖傳報時爐,《二狼》敘上海川沙顧、蔣二人武斷鄉曲,朋比為奸,人目之為“二狼”,《卓月》敘僧侶購嬖童、娶民婦,見出當時寺廟之藏垢納污。《碧蘅》與《翠駝島》都是討伐八股之作。前者借女之口數落之:“八股之學,殊無所用,習之者病,工之者死。今官吏不得其人,目見紛亂,莫展半籌,皆坐此弊”。后者復以王之言明述之:“人無經濟,胸雖藏萬卷無益也……何物豎儒,竟開八股之學, 以愚黔首,困頓英雄?使人束書不觀,此與祖龍一炬,同為斯文之劫。”并及今典籍之承訛襲謬,謂勿魚豕貽譏也。諷誚了在科舉制度下培植出來的偽道學。書中多載洪楊時女子軼事,反映在那個新舊交替的歷史時期,下層婦女的辛酸與悲痛,描述了她們的真情與至性。書中談諧笑謔,神怪鬼狐并入,人情風習,地域勝景并載。江浙一帶釀酒業發達,既有美醇,必有豪飲,《李酒顛傳》即以夸張之筆狀紹興李七與吳郡顧某角酒,就地而飲,汩汩有聲,醉死三年,醒后兩頰酡然。正如時人所評:“《遁窟讕言》者,則滑稽玩世之作也。”(洪士偉:《前序》)“是作者因受誣而成讕言,非謂所述者系讕言,故讕言又為逸言也。”(朱太忙:《序》)
王韜先后共創作了三部文言小說,各有所長。“其筆致又純為《聊齋》者流,一時傳布頗廣遠,然所記載,則已狐鬼漸稀,而煙花粉黛之事盛矣。”(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故三書皆繼承《聊齋》傳統間有拔異之篇,但模擬痕跡昭然。相比之下,《遁窟讕言》由于優先利用了作者的生活積累,故思想內容較為充實,正如其婿錢徵所述:“粗頭亂服,亦復正佳”。后二書有著濃烈的抒情色彩而又富于辭章性,篇幅隨之加長。這部“隨意撰就,脫稿后并不加以修飾”(王韜以本書示錢時曰,上均引自《跋二》)的作品集,用筆簡實,不似《淞濱瑣話》空泛,亦不若《淞隱漫錄》鋪張,其質樸練達具早期習作的征象。這三部作品,使王韜能夠與宣鼎等名家互爭短長,在近代的文言小說史上取得了一席之地。
上一篇:《迷樓記》簡介|鑒賞
下一篇:《醉鄉日月》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