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龐斗志演義》簡介|鑒賞
明代通俗長篇歷史小說。又名《前七國孫龐演義》,共二十回,作者吳門嘯客,刊印于崇禎九年(公元一六三六年)。清康熙五年(公元一六六六年),書商把它與《后七國樂田演義》合刻在一起,題名《前后七國志》,這就是嘯花軒刊本。后世又不斷翻刻。一九八五年,山東大學出版社付印了《前七國孫龐演義》。
《孫龐演義》這部作品,很可能保存了已佚的宋元講史話本《七國春秋評話》 (前集)一些內容。今存講史話本《七國春秋評話》 (后集),始于孫臏斬龐涓,由此不難推測, “前集”必定包含“孫龐斗智”的故事。
歷史上確有孫臏戰敗龐涓的事實。孫臏是我國春秋時期著名軍事家孫武的后代,差不多與商鞅、孟軻同時期人。曾率領齊軍與強大的魏國交戰,以逐日減灶的計策引誘敵人追到馬陵險要地區,萬弩齊發,全殲十萬魏軍,擒殺魏太子申,主將龐涓迫而自縊,從此魏的國勢一蹶不振。作者以史實為點綴,從中雜以神怪,敷演成歷史章回小說《孫龐演義》。
這部小說的主要情節,寫孫臏、龐涓同往云夢山向鬼谷子學藝,在途中相遇,到了朱仙鎮結為兄弟。龐涓先學成下山,仕魏被拜為大元帥,封武音君,又招為駙馬。但他深知孫臏精通韜略,大大勝過自己,于是多次誑孫臏下山, “苦賺孫臏入魏”,設計刖了孫臏雙足。龐涓害了孫臏, 自以為天下無敵, 飛揚跋扈,不可一世,率兵東侵西掠。孫臏自被刖足后,為防龐涓再度迫害,佯瘋流落街頭, 淪為乞丐。后來得到齊國大夫卜商暗中相助,脫離虎口,潛奔齊國。齊王如獲至寶,拜他為軍師。孫臏便多次帶兵同龐涓作戰,在一次大戰中,他利用龐涓的主觀臆斷和剛愎自用的弱點,巧施減灶佯敗之計誘敵深入到馬陵道上,伏兵萬弩齊發,全殲魏國兵將,活捉龐涓,報了刖足之仇。
雖史有孫、龐斗智其人其事,作者并不拘泥于史實, 以鮮明的愛憎態度,把孫臏塑造成一個胸襟坦然、待友摯誠、精通韜略、足智多謀的英雄形象,而將龐涓描繪成一個心地狹窄、虛情假意、學藝不精、嫉賢妒能的權奸。最后遭刖足之苦的孫臏,掛上七國帥印;嫉妒害人的龐涓,終于自食其果,落了個七國分尸的下場。這說明了正義終將戰勝邪惡,表達了人民群眾的心愿。
這部作品的缺陷,也不能忽視。其一,作為歷史小說,雖不能強求完全符合史實,也不能遠離那個時代。如卜商為孔丘弟子,子夏是春秋末年人,比孫、龐早一百多年;白起系戰國后期人,比孫、龐晚半個世紀,如今硬把這些人物交織在一起,有悖歷史了。其二,孫臏斗敗龐涓,完全是靠他的聰明才智,而小說把孫臏寫成不僅有鬼谷授的三卷“天書”,還會內看陰陽、指尋六甲,能演八門遁法、縮地之術,成了一個未卜先知、呼風喚雨的術士。其三,宣揚天命論,說孫臏受刖足之苦,是“天定之數,決躲不過”;而龐涓被七國肢解,出于“天理昭然,一報復還一報”。這些荒誕不經的描述,使作品的價值受到影響。
這是一部講史小說,保留了當時市廛說書的特點, 風格樸實,語言簡潔,個別人物還寫得生動。缺點是有時具有堆垛史料的現象;描寫粗糙,手法單調;結構不夠嚴謹,情節上時有疏漏之處。
上一篇:《孔氏志怪》簡介|鑒賞
下一篇:《官場離婚案》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