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誡錄》簡介|鑒賞
軼事小說集。五代何光遠撰。《郡齋讀書志》、 《宋史·藝文志》作三卷, 《四庫全書總目》作十卷,今傳本亦十卷。《宋史·藝文志》因舊本前有劉曦度序而誤將此書分為劉曦度《鑒誡錄》三卷與何光遠《鑒誡錄》三卷。今存明初刊本、 《知不足齋叢書》本、 《學海類編》本、崇文書局匯刻本、 《說庫》本、 《叢書集成初編》本。
《鑒誡錄》所記多為中晚唐及五代間事,而蜀事為多。本書以記名人逸事與詩文為主,間記怪異、鬼神、果報、應驗等事,與“鑒誡”之名殊不相稱。凡六十六條,各條前均列三字標題,如“瑞應讖”、“誅利口”、“知機對”等,扼要而醒目。
《四庫全書總目》舉本書中個別條目,指出其于史無證,又舉一些條目,認為是在前人作品基礎上附會而成,因而認為書中一些內容“粗疎”和“誣誕”。誠然,若以史論之,本書內容多不足為憑;但若以小說論之,則《四庫全書總目》之說又未免有失持平。本書歷來入小說類,內容多屬“街談巷語,道聽途說”,因此不能要求它條條有據,事事真實。再者,作為小說,在前人作品基礎上改寫,擴展,演義,翻新,古來不乏其例。即便如此,本書中仍然有可資參考,補史之不足者。如卷九“削古風”條,記杜荀鶴入梁,以《時世行》十首獻梁太祖朱全忠,欲令太祖省徭役薄賦斂,不見用,后敬翔勸杜“稍削古風”,于是杜作《頌詩》三十章而見用。這段記載與杜荀鶴的經歷及其師古而翻新的詩風相符合。又如卷八“賈忤旨”條,記賈島自長江(四川遂寧西北)主簿遷普州(四川安岳)司倉,至老無子,因啖牛肉得疾,終于傳署,墓在普州岳陽山上。賈島在《新唐書》有傳,但十分簡單,鑒此,本書的記載對研究賈島其人其詩不無補益。
作為小說,本書的藝術造詣不能算高,但它自有長處。輯錄詩文是本書的顯著特點和突出貢獻。所錄詩歌既有當時即受推崇的高雅之作,也有為一般文人所不齒的“粗俗”之作。這種不分雅俗的兼收并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書作者的情趣,也許還包含著作者想使這些詩文得以保存和流傳的良苦用意。唐代許多著名詩人,如賀知章、胡曾、 羅隱、劉禹錫、杜牧、雍陶、賈島、方干、貫休、王梵志等的詩作,本書收錄了不少。這些詩中有“數十篇”被采入康熙年間著手編輯的《全唐詩》中(見書后查嗣瑮題記)。此書的貢獻由此可見。書中還有未被《全唐詩》采入的好詩。如卷九《夢太白》條,不僅為后人留下了詩人張孜的可貴材料,記載了張孜的生活時代、籍貫及性格愛好等,而且錄下了他的兩首詩和兩聯詩句。其中一首《庚子年遇赦》詩,很有進步意義,卻未被采入《全唐詩》。該條寫道: “駕在蜀日,孜著《雜言》數篇,傷時頗切,其一首兩聯云, ‘只愛輕與肥,不憂貧與賤。著牙賣朱紫,斷錢賒舉選。’及駕還京之后,相府遣人捕之,孜乃易姓名,越淮而去。”字里行間,不無作者對張孜叛逆性格的贊賞。
上一篇:《野語》簡介|鑒賞
下一篇:《鑄錯記》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