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趙寬
減字木蘭花·姚江阻雨
寒風吹水,微波皺作魚鱗起。白雨橫秋,秋色蕭條動客舟。疏鐘何處?知在前村黃葉樹。茅屋誰家?荒徑無人菊自花。
姚江,在浙江東部,為甬江支流。詞人在蕭瑟蒼茫的秋天阻雨江上,心境寂寥。此詞即從描寫秋景的角度,表達了他的羈旅愁思。
“寒風吹水,微波皺作魚鱗起。”開篇兩句,從雨前入手。舟行江上,忽然天氣變化,冷風吹著江水,卷起微小的波紋,一層一層地向前推去,猶如片片銀色的魚鱗。天色越來越陰沉,終于釀造了一場秋雨。“白雨橫秋,秋色蕭條動客舟。”兩句一方面承上文,由“風”入“雨”,呈現出合乎自然的遞進關系;另一方面又呼應題目,點明“阻雨”。白雨一片,莽莽蒼蒼,籠罩在江面上,顯得非常迷蒙。不說白雨橫江,而說“橫秋”,是因為“秋”字具有特定的蒼茫冷寂的氛圍。賞讀詩詞,見到這類字眼,當領會其意蘊。“動客舟”,是說作者面對阻雨中的蕭條秋色,為之動容,心中產生了漂泊他鄉的羈愁。秋雨中蒼涼寥落的景象,與詞人此時的客中況味互為表里,渾然一體,完全融合。全詞只有上片末句略點羈愁,其余都是以景語來渲染客子的情感,頗為委婉含蓄。
換頭從題中“阻雨”二字立意。為茫茫秋雨所阻隔,客子只好泊船靠岸。凄風苦雨,已經使客中之人百感交集,難以為懷,何況現在還要滯留江畔,其心境的愁苦寂寞,更不言而喻。下文變化角度,從江上風雨轉而描寫岸上的秋景。“疏鐘何處?知在前村黃葉樹。”兩句由聽覺寫到視覺。遠處傳來稀稀疏疏的鐘聲,它究竟來自何方?原來是從前面村莊那一片黃葉樹林里傳過來的。這鐘聲,很疏落清寂;這黃葉樹林,又很蕭瑟蒼涼。所見所聞,在在引起客子漂泊他鄉的惆悵之感。“黃葉樹”云云,化用唐司空曙“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喜外弟盧綸見宿》)》宋蘇軾“扁舟一棹歸何處?家在江南黃葉村”(《書李世南所畫秋景二首》其二)詩意,不僅是刻畫眼前之景,而且是由這鐘聲、黃葉、村落,想到了遠方的家鄉,飽含著深厚的鄉思。“茅屋誰家?荒徑無人菊自花”。末二句由“前村”推進一步,寫得更加具體。村落里的一座茅屋,不知主人是誰。小徑荒蕪,沒有人來往經過,只有橫斜的野菊,獨自在小路旁凄然地開著寂寞的花朵。雖是賞菊的時節,卻無人光顧。如同上兩句一樣,這二句不僅通過寫景傳達了客子的心境,而且這茅屋荒徑野菊的寂寥景象,其實就是作者想象中的故園的荒涼情景,是他滯留在外,懷鄉感情的一種特殊表現。一副筆墨,實兼兩種妙用。下片凡兩用問句,前二句自問自答,后二句只問不答,運筆靈活,頗見變化錯綜之妙。比起上片只寫秋光蕭瑟,表露客子旅懷,下片意蘊更為曲折深厚。深沉的鄉思,對因阻雨而產生的凄清寂寞的羈愁,起到了向更深層次挖掘的作用。全詞的內容極其簡單,但在藝術表現上卻委婉含蓄,層折多變,韻味悠長,玩索不盡。
上一篇:(清)龔自珍《減字木蘭花·偶檢叢紙中》原文賞析
下一篇:(金)蔡松年《減字木蘭花·中秋前一日》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