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李煜
浪淘沙·往事只堪哀
往事只堪哀,對景難排。秋風(fēng)庭院蘚侵階。一桁珠簾閑不卷,終日誰來!金鎖已沉埋,壯氣蒿萊。晚涼天靜月華開。想得玉樓瑤殿影,空照秦淮。
這首詞的主旨,一上來就開門見山地道破,即“往事堪哀”、“對景難排”這八個字。“景”指眼前景物,是對照作者心中所念念不忘的“往事”而言;而“往事”又跟作者今天的處境兩相映照,昔日貴為天子,今日賤為俘虜,這簡直有九天九地之差。但是作者心里有一點是十分清楚的:今生今世,再也過不成當(dāng)年小朝廷那種安富尊榮的享樂生活了。也就是說,“往事”除了“堪哀”之外,再也沒有卷土重來的機會了,所以第一句用了個“只”字。古人說“哀莫大于心死”,偏偏這個已經(jīng)當(dāng)了俘虜?shù)耐鰢实坌倪€沒有死透。相反,他對外界事物還很敏感,不論是春天的“小樓昨夜又東風(fēng)”,還是秋涼時候的“庭院蘚侵階”和“天靜月華開”,都在他思想上有反應(yīng)、起作用。這樣一來,內(nèi)心糾纏著的矛盾當(dāng)然無法解除,只能用四個字來概括:“對景難排”。作者在首詞里所描寫的“景”實際只有兩句,即上片的“秋風(fēng)庭院蘚侵階”和下片的“晚涼天靜月華開”。上句寫晝景,下句寫夜景。“蘚”是苔蘚,“蘚侵階”就是《陋室銘》里說的“苔痕上階綠”,表示這里已長久無人來往,連臺階上都長滿了青苔,真是死一般的岑寂。作者對此既感到“難排”,便有心加以“抵制”。抵制的方式是消極的,檐前那一長列珠簾連卷也不卷,干脆把視線遮住,與外界隔絕。當(dāng)然,珠簾不卷并不是絕對的,否則作者怎么會看到“秋風(fēng)庭院”和“晚涼天靜月華開”呢?這一句實在是作者的表態(tài),用這樣的手法逼出了下面的四個字:“終日誰來!”既然連個人影都見不到,還把珠簾卷起來干什么呢?但讀者會問:“蘚侵階”這一句既已寫出久無人跡,又說“終日誰來”,豈非疊床架屋?我說,這么寫似重復(fù)而實不重復(fù),而是用下一句配合上一句,來刻畫自己內(nèi)心的復(fù)雜矛盾。因為死一般寂靜的環(huán)境和蕭索無聊的景象是客觀存在,絕對不以個人主觀意志為轉(zhuǎn)移。作者一方面采取“一桁珠簾閑不卷”的無可奈何的辦法來消極“抵制”,另一方面卻仍然存希望于萬一,心想或許竟會有個人來這里以慰自己的岑寂吧。不說“不見人來”而說“終日誰來”,字面上是說終日誰也不來,骨子里卻暗含著萬一有人來也說不定的心理在內(nèi)。這就跟上一句似重復(fù)而實不重復(fù)了。因為上一句是從實際客觀景物來寫的,下一句則是內(nèi)在的主觀心理活動。兩句的角度并不相同。
既然眼前的和未來的客觀現(xiàn)實是沒有任何出路的了。那么,自己在悲觀絕望之余,只有通過回憶去流連當(dāng)日在金陵小朝廷時的光景,于是詞的下片乃轉(zhuǎn)入對故國的沉思。這也是李煜這個特定的人物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下的邏輯必然。而沉思的結(jié)果,依然是荒涼蕭索,寂寞消沉。但這是想象中的產(chǎn)物,比眼前實際看到的東西更虛幻,因而感情也就更加凄涼哀怨。“金鎖”指雕鏤在宮門上的金色連鎖花紋,這里做為南唐宮殿的代稱。“金鎖已沉埋”,指想象中殿宇荒涼,久無人跡,已被塵封土掩,埋沒在荒煙蔓草之中了。“壯氣”,又稱“王氣”,也等于說“旺氣”,本指稱王稱帝的人所具有的興旺氣象(迷信的說法叫作“氣數(shù)”)。這里的“金鎖”兩句,正如劉禹錫《西塞山懷古》里所說的“金陵王氣黯然收”。這是一種講法。另一版本這一句作“金劍已沉埋”,指的是寶劍。相傳吳王闔廬死后,葬在蘇州郊外的虎丘,把貴重的寶劍也埋在地下殉葬。這里借古事表明自己當(dāng)皇帝的資格已經(jīng)終結(jié),只有亡國之痛。可見不論作“金鎖”或“金劍”,這兩句都是寫當(dāng)年偏安于一隅的那點氣數(shù)已盡,舊時的皇宮內(nèi)苑久已埋沒在荒煙蔓草之中,只剩有一片蒿萊,真是不堪回首了。然而,秋天的夜晚,月華如洗,萬里無云,當(dāng)年自己做皇帝時所過的那種金粉豪華的生活固然一去不復(fù)返,而面對大好秋光,無邊月色,不禁為映照在秦淮河上的“玉樓瑤殿影”拋下一掬醉辛之淚。這里面有悔恨,有惆悵,百無聊賴而又眷戀無窮。最末一句作者用了一個“空”字,正與開篇第一句的“只”字遙相呼應(yīng),在無比空虛中投下了無限凄惶。這正是作者在《虞美人》中所謂“雕欄玉砌應(yīng)猶在,只是朱顏改”的另一寫法。那一首寫舊時宮殿大約還存在,只是人的“朱顏”已經(jīng)憔悴,跟往日不同了;這里卻說,連“玉樓瑤殿”也該感到孤寂荒涼了吧,只剩下孤苦伶仃的影子映照在秦淮河上。這首詞雖不像《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那樣膾炙人口,可是同樣給人以沉痛哀傷之感。我們應(yīng)當(dāng)把這兩首詞對照來讀,而不宜以彼廢此,或說這一首一定不如那一首。
上一篇:(宋)歐陽修《浪淘沙·把酒祝東風(fēng)》原文賞析
下一篇:(宋)潘閬《酒泉子·長憶觀潮》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