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王夫之
菩薩蠻·桃源圖
桃花紅映春波水,盈盈只在沅江里。湘水下巴丘,湖西是鼎州。停橈相借問,咫尺花源近。三戶復何人,長歌掃暴秦?
桃源,就是桃花源,在湖南桃源縣境內(nèi),傍依沅江,因陶淵明《桃花源記》而得名。它是陶淵明主觀構(gòu)想的一個烏托邦,入源之路,桃花“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源內(nèi)沒有剝削,沒有紛爭,“黃發(fā)垂髻,并怡然自樂”。如此樂土,甚得后人仰慕之,歌詠之,成了后代失意的墨客騷人消極辟世的理想洞天。王夫之此詞題《桃源圖》卻另避蹊徑,寫出全新的意思來。
“桃花紅映春波水,盈盈只在沅江里。”桃花源里的桃花,雖然艷麗,可以使“沅水桃花色”(陰鑒《渡青草湖》),然而,她體態(tài)輕盈的倩影,至多只能留在沅江里。對于廣漠的大千世界,卻無補于事。起處一反前人旨趣。“湘水下巴丘,湖西是鼎州。”巴丘,即巴陵山,《水經(jīng)注》云:“湘水又北至巴丘山入于江。”鼎州,就是武陵,轄治常德、漢壽、沅江、桃源諸縣。兩句是說:千里湘江,自南而北,直下巴丘,匯入大江,奔騰入海;煙波潔淼的八百里洞庭的西面,便是古代的鼎州。句中“下”字,寫水勢磅礴,很有力度。整個上片用對比手法,說明桃源風景雖美,但比起奔騰的湘水,卻微不足道。
下片承接上面的詞意,進一步說明桃花源只能消磨人的斗志,不能留戀盤桓。“停橈相借問,咫尺花源近”。這兩句一問一答。停船詢問:“桃花源在何處?”答:“很近。”說明尋找避世桃源,并非難事。“三戶復何人,長歌掃暴秦?”《史記·項羽本紀》:“楚雖三戶,亡秦者必楚也。”這里是反問:如果大家都避進桃源,那么還有誰去“長歌掃暴秦”,從事抗清的戰(zhàn)斗?尖銳地批判清初某些人逃避現(xiàn)實,不敢進行斗爭的思想傾向。
這首小令強烈地表現(xiàn)了作者對暴虐的清統(tǒng)治者的積極斗爭精神。葉恭綽在《廣篋中詞》里說:“船山詞,言皆有物,與并時批風抹露者迥殊。”可謂入木之評。
上一篇:(清)李雯《菩薩蠻·薔薇未洗胭脂雨》原文賞析
下一篇:(明)陳洪綬《菩薩蠻·秋風裊裊飄梧葉》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