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卿著書,名曰《春秋》,魏齊曰:“子無然也。《春秋》,孔圣所以名經也。今子之書大抵談說而已,亦以為名何?”答曰:“經者取其事常也,可常則為經矣。且不為孔子,其無經乎?”齊問子順,子順曰:“無傷也。魯之史記曰《春秋》,經因以為名焉。又晏子之書亦曰《春秋》。吾聞泰山之上封禪者七十有二君,其見稱述,數不盈十,所謂貴賤不嫌同名也。” ○《孔叢子》卷中
[述要] 虞卿寫了一部書,名叫《春秋》,魏齊對他說:“你錯了。《春秋》,是孔子命名的經書。如今你這部書不過是記載所見所聞而已,怎么也能稱為《春秋》呢?”虞答:“所謂經就是指事物的常理,可作常理就是經了。難道說沒有孔子就沒有經嗎?”魏去問子順,子順說:“沒什么妨礙的。魯國的史記稱為《春秋》,經書就因此為名。而且晏子的著作也稱之為《春秋》。我聽說在泰山上行封禪禮的有七十二個君主,其中見于文獻記載的不滿十個,而十人中就有同名的,足見并不因為貴賤就忌諱同名。”
[事主檔案] 虞卿 一作虞慶、吳慶。戰國時游士。虞氏,名失傳,曾進說趙孝成王,被任為上卿,號虞卿。主張以趙為主,合縱抗秦。長平之戰前,建議聯合楚魏,迫使秦講和。后又反對割地給秦。后離趙入魏,不得意而著書。《漢書·藝文志》儒家有《虞氏春秋》十五篇,今佚,有清馬國翰輯本。
魏齊 戰國時魏國公子。相魏昭王。因懷疑范雎泄密于齊,笞之。后范雎更名張祿,逃至秦,為秦昭王相,必欲殺之以報仇,他恐而奔趙,再逃至魏,欲借信陵君之力亡走楚,信陵君畏秦,猶豫未肯見,遂自殺。
上一篇:《貢詩言志 鮑照 劉義慶》
下一篇:《身行樂耳,遑恤其他 韓朝宗 孟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