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
課文導讀
本文選自 《禮記·禮運》。 《禮記》, 儒家經典之一, 是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的選集。 相傳為孔子弟子及其再傳、 三傳弟子等所記。 西漢人戴圣編定, 由于同時代的戴德有《記》 85篇, 稱 《大戴禮》, 所以此書稱 《小戴禮》 或 《小戴禮記》。 有 《曲禮》《檀弓》 《王制》 《郊特性》 《學記》 《樂記》 《經解》 等49篇, 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情況和儒家學說等的重要資料。 主要注本有東漢鄭玄注、 唐代孔穎達疏的 《禮記正義》, 清代朱彬的 《禮記訓纂》 和孫希旦的 《禮記集解》 等。
全文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 (“大道之行也……講信修睦”), 是對 “大同” 社會的綱領性說明。
第二層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必為己”), 闡述 “大同” 社會的基本特征。
第三層 (“是故謀閉而不興……是謂大同”), 總結全文, 指出 “大同” 社會的美好前景。
課文注譯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2)能,講信修(3)睦。
故人不獨親(4)其親(5),不獨子(6)其子(7),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8),矜(9)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10),女有歸(11)。貨惡(12)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
是故(13)謀閉(14)而不興,盜竊亂(15)賊(16)而不作(17),故外(18)戶而不閉,是(19)謂大同。
(1) 〔為〕 成為。 (2) 〔與(jǔ)〕 通 “舉”, 推舉。 (3) 〔修〕 培養。 (4) 〔親〕 意動用法, 把……當做父母。(5 ) 〔 親 〕 專指父母 。 (6 ) 〔 子 〕 意動用法 , 把 …… 當做子女 。 (7 ) 〔 子 〕 這里指子女 。 (8 ) 〔 長 〕 成長 。(9 ) 〔矜 (guān)〕 通 “鰥 ”, 老而無妻的人 。 (10) 〔分 (fèn)〕 職分 , 指職業 、 職守 。 (11) 〔歸 〕 女子出嫁 。(12) 〔惡(wù)〕 憎惡。(13) 〔是故〕 所以。 (14) 〔謀閉〕 謀, 奸邪之心; 閉, 阻塞。 (15) 〔亂〕 造反。 (16) 〔賊〕 害人。 (17) 〔作 〕發生。 (18) 〔外〕 從外面。 (19) 〔是〕 這。
問題與探究
1. 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 “大同” 社會的特征的?
2. “大同” 社會與陶淵明描繪的 “世外桃源” 有沒有相似的地方?
文章鏈接
小康社會
《禮記》
今大道既(2)隱,天下為家。各親(3)其親,各子(4)其子,貨力為己;大人(5)世及(6)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7);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8),以功為己。故謀用是(9)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于禮者也。以著(10)其義,以考其信,著(11)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執(12)者去(13),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注釋:
(1) 標題為編者所加。 (2) 〔既〕 已經。 (3) 〔親〕 以……為親, 名詞活用為動詞。 (4) 〔子〕以……為子, 名詞活用為動詞。 (5) 〔大人〕 天子諸侯。 (6) 〔世及〕 世代相傳。 (7) 〔紀〕 綱紀,準則。 (8) 〔知〕 通 “智”。 (9) 〔是〕 這樣。 (10) 〔著〕 表明。(11) 〔著〕 揭露。 (12) 〔執〕 職位。 (13) 〔去〕 黜退、 罷免。
譯文:
如今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已經隱沒了, 天下變成了自己的。 人們各自孝敬自己的父母, 各自撫育自己的孩子,都為自己的事盡力; 天子諸侯把世代相傳作為禮法, 修整鞏固自己的城池城郭, 把禮義作為綱紀; 用來端正君臣之位, 促進父子感情, 加強兄弟和睦, 增強夫妻情義, 建立國家制度, 分封土地。 尊重勇力才智, 把功績作為個人所有。所以政治從這個產生, 而戰爭從這兒興起。 禹湯文武成王周公這些君王, 都是根據這樣選出上任的。 這六個君王, 沒有一個不是遵守禮義的。 用 (禮) 來表明人是否仁義, 用(禮) 來考查人是否講信用, 揭露有過錯之人, 效法仁愛, 講求謙讓, 昭示民眾以正常的規范。 如有不以禮為準則的人, 在位者要將其黜退、 罷免, 大家把他當做禍害, 這就叫小康社會。
[綜合能力測試題]
一、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 選賢與能, 講信修睦
2. 故人不獨親其親, 不獨子其子
3. 男有分, 女有歸
4. 大人世及以為禮
5. 以正君臣, 以篤父子
6. 以和夫婦, 以設制度, 以立田里, 以賢勇知
二、 根據上下文, 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 故人不獨親其親, 不獨子其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使老有所終, 壯有所用, 幼有所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是故謀閉而不興, 盜竊亂賊而不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如有不由此者, 在執者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眾以為殃, 是謂小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根據文義, 劃分下列句子朗讀節奏。
1. 故人不獨親其親, 不獨子其子, 使老有所終, 壯有所用, 幼有所長, 矜寡孤獨廢疾者, 皆有所養, 男有分, 女有歸。
2. 大人世及以為禮, 城郭溝池以為固, 禮義以為紀; 以正君臣, 以篤父子, 以睦兄弟, 以和夫婦, 以設制度, 以立田里。 以賢勇知, 以功為己。
四、 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和活用、 古今異義的詞語, 并加以解釋。
1. 選賢與能, 講信修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故人不獨親其親, 不獨子其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稍稍賓客其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矜寡孤獨廢疾者, 皆有所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在執者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父異焉, 借旁近與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古代小康社會立君行事的準則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我們現在也在加快建設小康社會, 以你的理解, 現代的小康社會與古代的小康社會有共同點嗎? 區別在哪些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篇:核舟記初中文言文閱讀|注解
下一篇:錢塘湖春行初中文言文閱讀|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