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歷法·隕石的記錄
流星體進入地球大氣層,燃燒不盡,墜落到地面便成為隕星(分為隕石和隕鐵兩類)。世界上最早的隕石記錄也見于我國。早在《春秋》中就有發生在河南商丘縣的一次隕石記錄:“僖公十有六年(公元前645年)春,正月戊申朔,隕石于宋五。”在《開元占經》所引的《趙書》中,有對隕星的詳細描寫:“有星隕魏郡鄴縣東北六十里間。至地初,赤、黑、黃云如幕,長數十丈交錯。聲如雷震。墜地氣熱如火,塵起連天。時左右有私鋤者皆震疊。塵止往視之,土猶燃沸。求覓見有一石,方尺余,青色而且輕。擊之,其音如磐。”至于對隕石的認識,我國與歐洲人相比,更是先進。早在《左傳》中,就認為隕石為“隕星也。”《史記·天官書》中進一步指出:“星墜至地,則石也。”到了宋代,則已經對隕星中以鐵為主要成分的隕鐵有了更為準確的認識。沈括在《夢溪筆談》卷二十中寫道:“治平元年(1064),常州日禺時,天有大聲如雷,乃一大星幾如月,見于東南;少時而又震一聲,移著西南;又一震而墜在宜興縣許氏園中。遠近皆見,火光赫然照天,許氏藩蘺皆為所焚。是時火息,視地中只有一竅如杯大,極深,下視之,星在其中熒熒然,良久漸暗,尚熱不可近。又久之,發其竅,深三尺余,乃得一圓石,猶熱,其大如拳,一頭微銳,色如鐵,重亦如之。州守鄭伸得之,送潤州金山寺,至今匣藏,游人至則發現。”記錄了這次隕石的全部過程,包括摩擦發熱發光,光球的大小,爆炸聲,以及隕石的溫度變化,色澤、比重等等,都作了詳細的介紹。自此以后,每次隕石,常說“如鐵”,“如錫”等,可見已經注意到隕石的成分了。而歐洲,一直認為隕石是地面上的石頭。在1768年,巴黎科學院推舉拉瓦錫對隕石做了一次研究,他的結論竟然是“石在地面,沒入土中,電擊雷鳴,破土而出,非自天降。”一直到了1803年,歐洲人才知道隕石乃來自天上之物。我國對隕石的認識要比歐洲早二千多年。我國古代典籍中的隕石記事不下300次。這些都說明,我國古代對隕石的認識,遠遠走在其它國家的前面。隕石是天體的化石,對研究天體的起源和演化以及它的化學成分,都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古籍中隕石的記錄
上一篇:歷代農民起義·陳勝、吳廣起義
下一篇:小說·霍小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