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音樂·勛伯格
奧地利作曲家。幼學小提琴和大提琴,所受的正規作曲訓練只是20歲時與策姆林斯基等學過一段和聲與對位。日后淵博的音樂知識,主要來自于室內樂隊的實踐和對傳統作品的深入鉆研。他是20世紀最重要、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他所創立的“十二音作曲法”,幾乎影響了20世紀所有作曲家。作為表現主義音樂代表作曲家,他的作品大多艱澀難解,但絕不是純理性或數字的,他主張作曲應發自內心感受,要把作曲家心中激蕩的感情傳達給聽眾。他和他的兩名學生貝爾格、威伯恩被稱為“新維也納樂派”。他們的創作,對音樂的發展有深遠的意義。他還著有《和聲學教程》、《和聲結構功能》、《風格與思想》等精典著作。
勛伯格的創作可分為四個時期:
一、早期 (1897—1908)。音樂飽含后期浪漫派氣息,明顯受勃拉姆斯,瓦格納,里查·斯特勞斯和馬勒等人影響,和聲充滿復雜的半音手法,使用主導動機,運用豐富多變的音色對比等。主要作品有弦樂六重奏《升華之夜》 (1899),交響詩《佩列阿斯與梅麗桑德》 (1902—1903) 大型康塔塔《古雷之歌》(1900—1911),這部作品標志著其浪漫主義風格的結束。此段后期,風格發展迅速,越來越關心對位手法,節約使用素材,超越傳統規則的大量不協和音預示著調性的解體,作品有《第一第二弦樂四重奏》(1904—1905,1907—1908)、《第一室內交響曲》 (1906) 等。
二、自由無調性時期(1908—1912),作品11號《三首鋼琴曲》標志著勛伯格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具有高度個人風格的表現領域,最終越出了傳統大小調的樊籬。走出這一步,一方面反映了音樂發展的趨勢,同時也是作者開掘內心深處潛意識的需要,值得提出的是同時代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與表現派畫家康丁斯基的影響。無調性作品的特征是完全放棄傳統和聲中“屬”與“主”的關系,摒棄以調性中心為結構力的調性原則,取消協和與不協和的界限,即取消“解決”的概念等。代表作還有: 《五首管弦樂曲》(1909),配樂朗誦 《月神附體的丑角》 (1912),獨幕歌劇《期望》 (1909) 和 《幸運之手》 (1909),兩部歌劇都反映了作者對變態心理的刻劃。
三、十二音時期(1923—1933)。一次大戰使勛伯格中斷了創作。這時他開始潛心研究一種可以取代調性的新的音樂結構力。經過近10年的試驗,終于創立了一種新的體系,即他稱之為的“只有一音和另一音相互聯系的十二音作曲法”。這種方法,所有半音音階中十二個音都處于絕對平等的地位,每一個音在其它十一個音依次出現之后,才可重復。作曲家根據需要,將十二個音排成一個序列,稱為“原型”,它可派生出三種變形,即“逆行”、“倒影”、“倒影逆行”。四種形式又可分別移位于另外十一種不同高度,可得出四十八種序列形式。這些材料既可構成橫向的旋律,也可構成縱向的多聲結構。勛伯格認為:“用十二音作曲,僅僅是為了便于理解,別無其它目的。”作品23號《五首鋼琴小曲》 (1923) 中第五首是他第一首十二音樂曲,而第一部完整的十二音作品是作品25號《鋼琴組曲》 (1921—1923) 主要作品還有 《管樂五重奏》(1924),《第三弦樂四重奏》(1927),《管弦樂隊變奏曲》(1927—1928),《兩首鋼琴曲》(1927,1932) 等。這些作品常采用巴洛克和古典時期的曲式結構,不象前期作品那樣陰郁、沉悶,而表現出輕盈明快的色調。
四、美國時期(1933—1951)納粹政府對猶太人的迫害,使勛伯格被迫移居美國,后加入美國籍。此間寫有許多大型作品,大部分仍采用十二音技法,如《小提琴協奏曲》 (1936),《第四弦樂四重奏》(1936),《鋼琴協奏曲》 (1942),朗誦與樂隊《拿破侖頌》 (1942) 和《一個華沙幸存者》 (1947),這兩部作品都反映了作者對獨裁者的痛恨,還有《小提琴與鋼琴狂想曲》(1949) 等。另一部分綜合了調性與十二音手法,如《第二室內交響曲》 (1939),為小樂隊《主題與變奏》 (1943) 等,個別又使用了調性寫法,如《弦樂組曲》(1934) 等,還有一部未完成的宗教歌劇《摩西與阿隆》(1930始)。
上一篇:西方文學·音樂·德彪西
下一篇:西方文學·音樂·巴托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