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音樂·迪斯科
70年代初在美國形成的一種流行音樂形式。當時在美國火島、紐約和舊金山等地的夜總會中,經常播放一種一連30分鐘不停的舞曲。這種舞曲是一種剽竊歌曲的混合物。它將當時著名歌星表演的曲調混合編織在一起,并伴以一種呆板而無重音的重擊節拍,這就是最初的迪斯科音樂。1975年波利多唱片公司為迪斯科夜總會錄制了第一張名叫《永久不要說再見》的歌曲,擔任演唱的是一位不知名的黑人歌手,名叫格勞利婭·蓋伊諾。結果,這首歌曲轟動了全國,蓋伊諾也從此出了名。這一現象引起了唱片出版商和音響編輯的重視,他們給迪斯科唱片建立了一種主導的速度——每分鐘125拍,任何一種曲調都可以改成這種速度演奏,并且始終運用一種類似節拍計拍打而又沒有重音的節拍。于是就出現了第一批用世界名作的曲調改編而成的迪斯科音樂。迪斯科的編制人成了這種音樂的主宰,他們從各地紛紛演出,其中最負盛名的是奧爾吉奧·莫洛多爾。迪斯科音樂的主要工作是編排和錄音,錄制方法非常講究。大致有三道主要手續。首先是把低音鼓和低音吉他的節奏錄到音軌上; 然后把多達48層的音響疊加起來,其中包括電子合成器的音樂和各種樂器的音響,最后再把人聲加入。所以迪斯科音樂的全部效果是掌握在錄制人的手中,他可以說是唯一知道將來錄好的唱片是什么聲音的人,而那些音樂家們甚至連自己演出的東西將會被編在那套唱片里都不知道。有些迪斯科甚至完全不用歌唱和樂隊,純粹是從電子合成器中采集音響的。莫洛多爾為電影《午餐快車》錄制的迪斯科音樂,曾經獲得奧斯卡重獎,它就是完全用電子樂器編制成的。迪斯科完全是靠播放來表現的。各種舞廳、酒吧的迪斯科播放員成了它們的音樂首領。播放員不僅要設計音響效果,而且還要設計一種環境氣氛。有時在放音時讓舞池上方彌漫著歡笑聲、藥味、亞硝酸醇和大麻葉的煙霧; 有的在錄好了的歌曲中又加上了鼓的強音,目的是要使人們不知不覺地跳得發狂起來。70年代末,迪斯科在美國非常盛行。迪斯科熱導致迪斯科巡游場和滑冰場的出現,還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迪斯科產品。這段時期,迪斯科幾乎統治了廣播部門的音樂節目,從洛杉磯到邁阿密,可以一直不停地收聽到200個迪斯科電臺的播音。據統計,1978年全美最受歡迎的100首歌曲中迪斯科音樂占了20首。1979年,在獲得格拉米流行歌曲獎的14種錄音唱片中,迪斯科占了8種。但是,正當迪斯科在瘋狂般地活動時,它卻已面臨危機。79年上半年還在高潮中的迪斯科音樂,到下半年幾乎出現了過時的跡象。
上一篇:西方文學·音樂·布列茲
下一篇:西方文學·音樂·搖滾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