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集》的主要內容,《孟浩然集》導讀
《孟浩然集》是唐代著名詩人孟浩然的詩歌集。唐天寶四載(745)王士源編。王序稱“今集其詩二百一十八首,別為七類,分上中下卷”(一本作“今集其詩二百一十八首,分為四卷”)。《新唐書·藝文志》著錄《孟浩然詩》3卷。《直齋書錄解題》著錄《孟襄陽集》3卷,詩218首。《郡齋讀書志》著錄《孟浩然詩》1卷,詩210首,并3卷為1卷也。現存最早版本為北京圖書館藏南宋蜀刻本,分3卷,錄詩210首。解放前曾經影印,但印數極少,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重予影印。元以后,此集版本較多,編次體例各異,總的趨勢是錄詩越來越多,但正如《四庫全書總目》所說: “后人竄入者多矣。”比較重要的版本有:元刻劉須溪評點3卷本,錄詩233首;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刻張遜業編《唐十二家詩》2卷本,錄詩263首; 《四部叢刊》影印明刊4卷本,分體編次,計五古63首、七古5首、五排37首、五律129首、七律4首、五絕19首、七絕6首,總計亦263首(1954年文學古籍刊行社用商務印書館紙型重印本,即據此本排印); 清《四庫全書》本,亦分4卷,錄詩263首;明毛氏汲古閣刊3卷本,錄詩266首;明萬歷間顧道洪校刊4卷本,以家藏宋、元、明本互勘,較能反映宋以來孟集諸本之異同。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早年在家鄉隱居讀書,曾居鹿門山。40歲始至京應試,落第。羈留長安,曾游秘書省,與諸名士聯詩,“浩然句曰: ‘微云淡河漢,疏雨滴梧桐。’舉坐嗟其清絕,咸閣筆不復為繼”(王士源《孟浩然集序》)。求仕未成,乃漫游江淮吳越贛湘等地。開元二十五年(737),張九齡被貶為荊州長史,召浩然為從事,不久又歸隱故鄉。他一生落拓,卻名重當世。李白《贈孟浩然》云: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孟浩然“少好節義,喜振人患難”(《新唐書》本傳),詩中亦偶露豪情,如《送朱大入秦》: “游人五陵去,寶劍直千金。分手脫相贈,平生一片心。”《唐音癸簽》卷5引 《吟譜》謂孟詩: “沖澹中有壯逸之氣。”如“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氣勢磅礴,意境闊遠。此類慷慨雄豪之作,與盛唐之音的主旋律同調,卻非孟詩本色。在孟集中占主導地位的,是田園隱逸詩和山水行旅詩。
孟浩然長期隱居故鄉,擅長以清淡的筆調,抒寫高士的孤懷、田家的淳樸、登臨的逸興、靜夜的相思,創造出幽雅閑靜的意境,形成恬淡孤清的風格,在盛唐詩壇別立一宗。如五律 《過故人莊》,寫田家留飲的優美情景和賓主之間的淳真友誼,作律詩而取法古體,氣象渾然,難以句摘;學陶詩而能創新,不失自家面目,是歷來傳誦的名篇。《秋登萬山寄張五》以水墨寫意畫法,寫薄暮清秋景色和對友人的思念,韻致飄逸,一往情深。《夏日南亭懷辛大》寫夏夜納涼的閑逸和寂寞,清新自然,淡而有味。《與諸子登峴山》寫人事代謝的感慨,發思古之幽情,后世游覽名勝者,往往會情不自禁地吟誦這詩中的名句: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夜歸鹿門歌》寫隱士的情懷,境幽韻高。五絕 《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從春晨初醒的聽覺形象入筆,暗示出生機勃勃的無邊春色;繼而回敘昨夜的風雨,流露出惜春之情,平易自然而韻味無窮,是家弦戶誦的名作。
孟浩然多次漫游,飽覽各地山川秀色,創作了許多優美的山水詩。如《早發漁浦潭》、《宿桐廬江寄廣陵舊游》、《宿建德江》、《耶溪泛舟》、《與顏錢塘登樟亭望潮作》、《彭蠡湖中望廬山》等,描繪了江南山水的無限風光,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他的山水詩,多用白描手法,注重總體印象和情緒的把握,不事雕刻,渾然天成,意境清迥,為我國山水詩的表現藝術提供了獨特的經驗。
孟浩然與王維齊名,同為唐代田園山水詩派的主要代表,但王孟詩風同中有異。歷來論孟詩者,大都強調一個 “清”字。杜甫稱贊他 “清詩句句盡堪傳”( 《解悶十二首》 其六); 胡應麟說: “浩然清而曠”,“王維清而秀”(《詩藪·外編》卷4);徐獻忠說:“襄陽氣象清遠,心悰孤寂,故其出語灑落,洗脫凡近,讀之渾然省凈,真彩自復內映。雖藻思不及李翰林(白),秀調不及王右丞(維),而閑澹疏豁,翛翛自得之趣,亦有獨長”(《唐音癸簽》卷五引)。但他的生活經歷和思想情趣,既助成了他獨特的風格和造詣,也局限了他的視野。和盛唐大家比較起來,他的詩畢竟顯得題材比較狹窄,內容不夠豐富。蘇軾說: “孟浩然之詩,韻高而才短,如造內法酒手而無材料爾”( 《后山詩話》引)。這是中肯的批評。
關于孟浩然及其作品的研究,比較重要的論著有:王達津 《孟浩然的生平和他的詩》 (載《南開大學學報》1964年第三期),陳貽焮 《孟浩然事跡考辨》(載《文史》1965年第4輯)、《孟浩然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出版),譚優學《孟浩然行止考實》 (載《西南師院學報》1978年第一期)。
上一篇:《孟子師說》的主要內容,《孟子師說》導讀
下一篇:《孽海花》的主要內容,《孽海花》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