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繪畫、雕塑·高更
法國畫家,后印象派代表人物之一。1848年6月高更出生于巴黎,其父是一家報紙的總編輯,他的童年是在秘魯度過的,回巴黎后曾做過海員和銀行的股票經紀人。他經常利用業余時間作畫,逐漸走上了繪畫的道路,這期間他結識了畢沙羅,并受其影響很大。1880年印象派第五次展覽會時,高更第一次送展了自己的幾幅風景畫,畫中明顯帶有印象派手法,3年之后,即1883年,他放棄了銀行工作,全心致力于繪畫。1885年高更到了布列塔尼島,在那兒遇見愛彌爾·貝爾納,受其思想和作品的影響,高更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能力和奮斗目標,他改變了以前追隨印象派的那種畫法,開始畫一些外形極其簡單、輪廓線很粗的畫。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有《黃色的基督》、《雅各與天使搏斗》、《美麗的恩琪拉》等。由于這些畫中含有象征主義特點,高更曾被推崇為象征派畫家。此時他萌生了到熱帶去的想法,打算在那里自成一派,實踐自己的藝術理想。1891年,高更終于不顧一切地離開了巴黎,直往南洋的孤島塔希提,島上的景色、風情使他十分喜悅,激起了他無限的創作熱情。此后他的畫風更加穩健、純熟,完全自成體系。在那里他畫了一大批成功之作,如《漁民》、《塔希提的年輕姑娘》、《游魂》、《我們從哪里來? 我們是誰?我們往哪里去?》、《敬神節》、《祈禱》、《誕生》等,這些畫造型簡練,有大塊平涂的明快色彩,充滿著純裝飾性的效果。到塔希提島兩年后高更曾一度回過法國,但他對歐洲的文明感到失望,膩煩巴黎那到處都是虛偽的生活,于是又重返南洋,置身于健美、粗野而又純真的土著人中,在那里一直住到去世。
高更那浪漫的、具有傳奇色彩的生活經歷與他的藝術實踐是緊密相連的。布列塔尼的古老村莊、南洋孤島的獨特風情和當地人們的原始生活,使他找到了自己的繪畫語言,找到了最好的素材和表現形式,從而使他的繪畫在19世紀的畫壇上別具風采。他創造了綜合的繪畫形式,以直率的形與色向觀者訴說了自己的內心世界,以裝飾意味的外表來隱喻自己的夢幻、理想。按照歷來的繪畫傳統,人們總是贊美、追求色彩的微妙變化,而高更則大膽地使用整塊的純色,尋求各種純色的和音,因此他的畫大多線條明晰、不要深度 (第三度)、具有強烈的裝飾風味和東方色彩。他的藝術對后來法國的象征派和野獸派都有很大的影響。高更曾十分坦誠地總結過自己,在他生命即將結束時寫道:我曾想要爭得敢作敢為的權利。盡管我的才能沒有能夠使我獲得很大的成果,但機器畢竟是開動了。觀眾對我無可感念,因為我的繪畫的好處是相對的。可是,今天那些正在享受自由的藝術家們,是該有所感謝于我的。的確,高更開啟了一個不受任何外來約束的牽制、全憑自己對美的追求來進行創作的境界,這正是他的價值所在。
上一篇:西方文學·繪畫、雕塑·高更
下一篇:西方文學·繪畫、雕塑·軍械庫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