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集注本。十六卷。清倪璠撰。倪璠(生卒年不詳),字魯玉。浙江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康熙舉人,官內(nèi)閣中書舍入。
《庾信集》最早編成于北周大象元年(579),由北周滕王宇文逌編定,共二十卷。宋元時(shí),二十卷《庾信集》已散佚。明代在宋鈔詩集本的基礎(chǔ)上,抄撮各種類書,編成庾信詩文集多種,其中較為重要的有以下幾種:屠隆評點(diǎn)的《徐庾集》本,有《庾子山集》十六卷;天啟元年(1621)張燮輯《七十二家集》本,有《庾開府集》十六卷;天啟六年(1626)汪士賢校刊《漢魏六朝名家集》本,有《庾開府集》十二卷。倪璠注本源出于屠隆本。正文前冠有倪氏所撰《年譜》、《世系圖》、《北史·庾信傳》及滕王逌原序。書末附“總釋”,補(bǔ)輯考釋庾信佚文。
庾信為南朝駢文高手,學(xué)識淵博,所作詩賦中典故層出不窮。倪璠旁搜博引,詳加注釋,這對讀者理解庾信詩賦很有幫助。如《哀江南賦》是庾信集中壓卷之作,幾乎全以典故組織成文。倪氏注引據(jù)時(shí)事和古代典籍,尤為典核精詳。《哀江南賦》序“余乃竄身荒谷”句之“荒谷”一詞,讀者一般不知其為典。倪氏先引杜預(yù)《左傳》注:“荒谷,楚地”。又引《庾信傳》,侯景陷臺(tái)城后,信奔江陵,點(diǎn)明了“竄身荒谷”即指奔江陵,從而確切地揭示了作品義蘊(yùn)。此類例子,不勝枚舉。對于同一典故,倪氏往往征引多種典籍,互相發(fā)明。在征引典故釋詞釋義之前,倪氏常以數(shù)語概括作品文義,要言不煩。集末《彭城公夫人爾朱氏墓志銘》、《伯母東平郡夫人李氏墓志銘》,據(jù)《文苑英華》,并考核年月,斷為唐代文人楊炯作品而誤入庾信集。辨證精審,令人信服,《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倪氏注本“比核史傳,實(shí)較吳本為詳”。以為勝過吳兆宜《庾開府集箋注》。其評論是中肯的。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也指出了倪氏注本的不足之處。如《小園賦》開頭一段本是散文,而倪璠以為用古韻;《漢書·藝文志》著錄有《別栩陽賦》五篇,栩陽顯系人名,庾信《哀江南賦》云“栩陽亭有離別之賦”,誤以栩陽為亭名。倪氏注引《漢志》而不加駁正。
有康熙間刻本,又有中華書局校點(diǎn)本。
上一篇:欽定詞譜
下一篇:王右丞集箋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