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學的內容·清代駢文辭賦·清代辭賦·清賦研究存在的問題及發展方向
清代的辭賦研究是我國古代辭賦研究的高峰,無論是賦學理論、辭賦搜輯結集還是辨偽考證都取得了極為豐碩的學術成果。但對清代辭賦本身的研究即使當代人也少有涉及,如李調元《賦話》幾乎未提及清人賦創作。即便有,也多為律賦體制的探討。這一方面是清人崇漢魏六朝的復古賦風所致,另一方面則體現了趨于試賦的功利目的。由于白話文興起,對清賦的研究更見稀少,延續至今。使得清賦研究尤其薄弱,但同時這也提供了極為廣闊的研究空間。總的說來,對清賦的研究至少需要做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1.清代辭賦的全面整理搜輯
如前所述,清代辭賦數量龐大,篇幅浩巨。清本朝人除李元度《賦學正鵠》、吳其浚《四家賦鈔》等少數律賦選本外幾無整理,更談不上大規模搜輯,這給清代辭賦研究造成諸多不便。作為最基礎的普及整理,為清賦的系統研究提供依據以及對文化遺產進行保護,編輯《全清賦》已成為首要工作。另外,作為配套項目,《全清賦話》、《清賦紀事》等相關文獻資料的搜輯編纂也應同步進行。工程浩大,這需要集合政府、學術、出版、教育等全社會各種力量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但其意義無疑是重大和深遠的。
2.作家作品的綜合研究
清代文學研究,目前主要還是集中于小說和詩歌領域,對賦的關注寥寥,更談不上作家作品的深入分析。馬積高《賦史》、尹占華 《律賦論稿》等少數著作中對少數代表賦家有所評析,但“史”的構架決定了其深度難以展開。對清代賦家的賦作整理、輯佚、校訂、考證、譯注甚至賞析基本是一片空白,作家群體、流派研究更少有涉足,這于我們對作家風格的總體認識和評價是不全面和難以深入的,對整個清代文學的總體認識也是不足的。
3.賦與其他文體的交叉研究
朱光潛謂 “賦是狀物詩”,“貴鋪張華麗”,“較近于圖畫”,并說賦有幾分是“空間的藝術”①。朱先生實際提出了從其他文體以及其他藝術角度探討賦的特征問題。清賦與唐宋賦有很大不同,與清人崇揚的漢魏賦也多有相異,它是特定時代的綜合產物。影響清賦的創作和風格的也不僅僅只是政治和社會等時代因素,其與清小說、散文、駢文、詞、學術等均有或多或少的相互影響和滲透。如有些學者就將清賦風格分為學者之賦、詞人之賦、小說家之賦等等。再如《紅樓夢》就成功地將小說、駢文、賦、詩詞融為一體。可喜的是,清賦與其他文體關系研究已為一些學者重視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這對我們總體上把握清賦的文體特征等將大有裨益。
4.構建以清賦為點的賦史觀,揭示賦學發展規律
古老的辭賦到清代走完了它漫長的發展歷程。從先秦迄清,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賦一方面有著其本身顯確的文學性,另一方面又擔負著歷史賦予的其他功能(如科舉試賦)。把賦創作史和賦學發展史放在整個社會發展史上進行總體觀照,以構建較古人更新的全面的賦史觀,從而揭示賦學發展規律的條件已經初步具備,而這一點在歷代包括清代學者來說都是不可能做到的。同時,這也讓我們得以更清晰地對“漢以后無賦”或“唐以后無賦”等歷史上的賦學研究的成績與不足做出重新評估和界定,有利于構建較完整的賦文學研究體系。清代是賦創作和賦學研究的集成期,這給我們提供了一個以近觀遠、見微知著的良好的參照系,從這一點來說,清賦研究有著極為重要的學術意義和可開墾的廣闊的學術空間。
5.清賦的文化學研究
清代是中國文化由古代向近現代的轉型期,特別是清末,傳統文化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和挑戰, 碌碌于其間的文人也用手中的筆記錄著時代與文化的變遷。賦與詩作為中國最古老的文學樣式,對中國文人的生活、心態、出身、趣尚等有著數千年的深遠影響。賦與科舉、賦與選官、賦與文人心理遷動、賦與文人日常交游、賦與文學的地域性差異、賦與文字學、賦與名物等等,構成賦與文化廣泛而緊密的聯系,這一點,學界尚未引起足夠的注意。另外,清賦研究,還須進一步拓寬視野,改變單一的方法,文字學、美學、史學、人文地理、人類學、結構主義等方法也不妨大膽使用。
清賦的研究目前還處于初步階段,很多工作還有待于從基礎做起,也蘊藏著豐富的學術資源。隨著學界關注程度的逐步提高,我們對清賦乃至清代文學的認識也將不斷深入和提高。
注釋
① 朱光潛《詩論》,《朱光潛美學文學論文選集》第241頁,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上一篇:清代文學·清代詞曲·清代填詞·清詞的歷史特征
下一篇:隋唐五代文學·隋唐五代小說·幾類突出的內容與文人的反思·愛情婚姻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