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電影·《職業:記者》
意大利著名現代派導演米開朗基洛·安東尼奧尼的代表作。攝制于1975年,彩色,126分鐘。影片表現了一個名叫戴維德·洛克的新聞記者前往沙漠地帶去采訪正在進行解放運動的游擊隊戰士。他對于自己的家庭、他所生活的那個世界,以及他的四處奔波的生涯早已厭倦了。這次采訪,也同樣激不起他的熱情。但是,當他在所住的旅館里發現一個與他面貌相似的人羅貝爾特死去時,突然來了靈感。他要“換一個人”,來擺脫自己的過去。于是,他穿上羅貝爾特的衣服,拿起了他的證件,并打算嘗試去承擔他的使命——給游擊隊供應武器。這一舉動也許將使他從一個世界的旁觀者變成行動者。洛克找到了游擊隊,但當他們要求他繼續提供武器時,他卻懾于可能會招來的生命危險,沒有給予明確的答復。就在他還沒有決定是否投入行動時,洛克被人殺死了。繼“現代愛情三部曲”和《紅色沙漠》之后,安東尼奧尼曾長時期離開意大利,到英、美等國拍攝了一些主題和形式與以前不盡相同的影片,如1964年在英國拍攝的《放大》。本片則被認為是其在某種程度上又回復到他原來的主題上的作品。安東尼奧尼在影片中表現了一個來自文明世界的孤獨者。但與前此的影片不同,他在這里表現的不是人物無可奈何任環境擺布的悲劇,而是為他的人物提供了一個新的天地和契機,使其被投入到行動中去 (盡管是極其盲目和有限的)。而長期為文明世界所幽閉帶來的精神的銹蝕,終于使他沒有逃脫失敗的悲劇。安東尼奧尼在影片中使用了幾位頗有票房價值的大明星,以招徠觀眾,但同時,也仍然保持其某些過去的風格和探索性。環境的表現在片中占有重要地位。安東尼奧尼沒有象其以往的影片對環境作明顯的風格化處理,但他卻精心選擇和拍攝了自然背景(如荒涼的沙漠、酷熱的城市),以其荒漠和單調來烘托戴維德·洛克的心境,暗示出他精神上的孤獨和厭倦。安東尼奧尼也沒有使用他所得心應手的主觀視角,而是以更為冷峻和客觀化的鏡頭,使人物與環境溶為一體。影片具有著雙重的“情節”; 外部的人物動作、經歷、命運和內部的心理和精神的歷程,從而表現出試圖把較為豐富的情節性和詩意的藝術表現結合起來的傾向。影片最后的處理則受到了廣泛的稱贊。這里,首先是洛克的女友在市場上等候的畫面,然后是一段長達7分鐘的連續鏡頭: 鏡頭從旅館的房間內通過窗欄以幾乎查覺不到的速度推出至屋外,毫無目的地在外面停留了很久,然后,又從原處重新推回到屋內,此時,洛克已經被人殺死在了床上。
上一篇:西方文學·電影·茂瑙
下一篇:西方文學·電影·超現實主義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