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下方言考》的主要內容,《吳下方言考》導讀
《吳下方言考》是中國古代方言學著作。清胡文英撰,約成書于乾隆二十年(1755)左右。通行的版本有清乾隆間留芝堂刊本。
胡文英(生卒年不詳),字繩崖,江蘇武進人。生于清代乾隆間,生平事跡不詳,所著僅知 《吳下方言考》一部。
本書共12卷,搜集江南一帶方言俗語,證以古訓。凡其他方言可與吳語互相印證者,亦一并附入。全書是按平水韻編排的,編次詞語的方法則是把字音相近的字以聲相從,排列在一起。又按平、上、去、入四聲分韻,各為一部;其韻字數之少者,即類附于相近的他韻之下。如卷一的“一東”下面注著“二冬附”。這就說明本書所收的“二冬”韻中的字不多,且 “東”、“冬”韻近,故系于 “東”韻之下。胡氏為吳人,熟悉吳語,故本書搜集吳語,并非專為解吳語、注吳語,而是以求通曉當時的語言與古代的訓詁。如卷一平韻一東“倯”條說: “倯(音松),揚子《方言》: ‘隴右人名嬾曰倯。’案:倯,為人作事不用力也。吳中謂作事不用力曰倯,所作之物甚平常亦曰倯。”從音義兩方面,指出了當時吳語的淵源。又如卷二平韻三江“花黃”條說:“花黃,《木蘭歌》: ‘對鏡貼花黃’。徐悱《詠照鏡》: ‘輕手約花黃’。案:花黃,未嫁之飾也。今俗謂女子未嫁者曰黃花女。”以古詩證釋了“黃花女”一詞的由來。再如卷十二入韻八黠 ‘勃窣’條說:勃窣,《世說》: ‘張憑勃窣為理窟。’案:勃窣,散塵也。”以今語說明了古詞,使后人明曉了《世說新語》中“勃窣”一詞的含義,了悟到“勃窣”由“散塵”的 “塵土飛揚”而引申為 “辭采繽紛,迸發不窮”之義的演化過程。這些都是前此的方言著作所未有的特點。
本書不同于揚雄的《方言》,亦不同于后來章炳麟的《新方言》,而是以吳音證之經史諸書且參其離合為特點的。因此,歷來許多典籍中難以詮釋的語詞,本書以吳音為主兼與燕、齊、楚、粵等各地方言與之參證,疑難即為之冰釋。故本書在通解古今語詞方面是有突出貢獻的。
上一篇:《吟風閣雜劇》的主要內容,《吟風閣雜劇》導讀
下一篇:《吳中水利書》的主要內容,《吳中水利書》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