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藝術的含義》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美國著名藝術史理論家艾爾文·潘諾夫斯基寫的關于藝術史美學綜合性著作。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全書為7篇,約18萬字,并附有黑白插圖95幅。本書是作者將自己從1921年至1955年間先后發表的7篇有關歐洲藝術史的美學論文匯輯而成的。作者在本書序言中寫道:“(本書)既涉及一般性問題,也涉及到某些專門的課題,比如:考古學上的實例、審關觀念、肖像學、藝術風格、甚至‘藝術理論’的一些專門課題”。作者在本書中,既論述了西方藝術“通史”,又論述了某些藝術的“斷代史”,同時也在理論上進行了論述。作者集中表述了他的美學思想和審美觀點中兩個特出的特點,一是,他強調對歷史、神話、宗教、文學和各種典籍文獻的研究,有一種強烈的歷史感;其次,他注意把美學理論和審美研究與自然科學結合起來,有一種近似自然科學的精確性。例如,作者在本書第一編《圣像學與肖像學》中,第一次把圣像學作為一門新學科進行了全面地論述。他認為肖像學和圣像學的特點正是在于它們要在歷史條件下來理解藝術品,來確定它們的整體含義,而不是孤立的,就事論事的評論、研究藝術品的含義。因為,“如果沒有歷史例證,藝術理論將永遠是一個關于抽象世界的貧乏的綱要”。本書第一編側重的是理論論述,在其余各篇中作者應用有關圣像學和肖像學的藝術理論,對古代埃及、古希臘、中世記、拜占庭以至文藝復興的達·芬奇,丟勒的人體比例理論和哥特式建筑的興起、發展及其特點等藝術理論、藝術現象進行了全面的論述。他的論述深究細索,佐證翔實,某些地方難免有書卷氣。
上一篇:《蠅王》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論財富、貨幣和賦稅的性質》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