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典籍·管子·地數(shù)
一篇。相傳為春秋齊國管仲所著,據(jù)考證,實為戰(zhàn)國時管仲學派佚名作者所撰。《地數(shù)》是一篇論述大地概況、礦藏及發(fā)展經(jīng)濟的專文。第一節(jié),述地之大小及山水銅鐵分布。第二節(jié),論內守國財外因天下。第三節(jié),論富本而豐五谷的重要性。本書的主要內容:①有大地的基本數(shù)據(jù):“地之東西二萬八千里,南北二萬六千里”。在此長方形大地上,分布著山川原理。其出水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凡天下名山五千三百七十,出銅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鐵之山三千六百有九。②敘礦物的共生關系:“山上有赭者,其下有鐵;上有鉛者,其下有銀。一曰上有鉛者,其下有鉒;上有丹沙者,其下有鉒銀;上有慈石者,其下有銅金;此山之見榮者。”指出赭與鐵、鉛與銀、丹沙與鉒銀、慈石與銅金的共生關系。此文之前的“上有丹沙者,下有黃金;上有慈石者,下有銅金;上有陵石者,下有鉛錫赤銅;上有赭者,下有鐵;此山之見榮者。”③述著名的礦產(chǎn)地:“夫玉起于牛氏邊山,金起于汝漢三洿,珠起于赤野之末光,此皆距周七千八百里”;“楚有汝漢之金,齊有渠展之鹽,燕有遼東之煮”。④論大地的山川原理礦藏,是人類社會“分壤樹谷,戈予所發(fā),刀幣所起”的基礎與前提。同樣的天然資源,因執(zhí)政者的認識與政策不同,而有“能者有余,拙者不足”的差異,所以務必效法伊尹“通移輕重,開合決塞,通于高下徐疾之莢,坐起之費時”,由國家壟斷礦冶事業(yè),官賣食鹽,同時不誤農時,發(fā)展商業(yè)。《地數(shù)》篇的礦藏共生說,對我國古代礦藏學的發(fā)展起過積極作用。
上一篇:古代典籍·管子·地員
下一篇:書法楹聯(lián)·篆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