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繪畫、雕塑·利普希茨
立體主義雕塑家。生于立陶宛,1909年來到巴黎,并在巴黎美術學院和朱利安學院學習。1913年,他結識畢卡索,開始了他立體主義藝術的活動生涯;與此同時,他與格里斯、莫迪利阿尼和馬蒂斯過從甚密。這時,他開始把某些幾何風格引入了一系列的雕塑創作之中。到1916年,他又創作了更為廣泛多樣的立體主義作品;用青銅、石頭和木頭等材料制成,形成了第一批成功的立體主義雕塑。在1915年到1917年間,利普希茨在他的雕塑中,獲得了最大程度的抽象概括;在此期間,他總是表現一種含蓄的人物,但卻已經簡化成一系列垂直和水平的面,彼此相互貫穿,并帶有某種曲線輪廓的對位,除了這些作品所表現的古典寧靜感之外,利普希茨既不滿意它們的抽象也不滿意它們的矩形嚴整性。所以在1917年,他開始將人物復雜化,同時推出了更大的體量。從這年起,經過1920年代的初期,他的雕塑已經包含了一種很復雜的性質,既有豐富性、又有紀念性,經常呈現一種特殊的情緒或個性。從1920年代以來,他創作了一些最有紀念性的立體主義作品,如《生活的歡樂》等。
利普希茨認為立體主義是一種解放因素。在1915年到1925年間,他創作了許多重要的立體主義雕塑。在早期他就認識到,立體主義在雕塑中就像在繪畫中一樣,能夠起一種含意很深刻的作用。在1925年,他又希望從立體主義的形式中解放出來,希望發現新內容的主題和一種新的表現。當他開始創作透明雕塑時,便在一系列的試驗中,把實和虛加以顛倒,這對后來的現代雕塑史,具有重要的影響。1928年,他創作了《持吉它的斜依裸女》,以結實的塊面及彎曲的體量,預示了1930年代的主要作品。此時,他重新認識了羅丹,自此,在他的創作中,表現內容又成了至高無上的東西,并導致他后來的作品自由奔放,具巴洛克式的造型。從1930年代中期起,他對以普羅米修斯和兀鷹為主題的創作入了迷。1937年他為巴黎世界博覽會創作了普羅米修斯扼住兀鷹的巨大石膏作品。1940年5月,德國法西斯入侵法國,利普希茨離開了巴黎,1941年抵達美國,并在此度過余生。1948年創作了《歡樂的圣母院》,1967年到1969年又創作了《大地和平》、《我們的生命之樹》、《柏勒洛豐馴服天馬皮加蘇》。
上一篇:西方文學·繪畫、雕塑·《下樓梯的裸女第號》
下一篇:西方文學·繪畫、雕塑·新現實主義繪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