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天作高山,
大王荒之。
彼作矣,
文王康之。
彼徂矣,
岐有夷之行。
子孫保之。
(荒、康、行,陽部。)
[譯文]
上天創造這高山,太王墾辟它成家園。他們興盛了,文王使他們安樂。人們前往了,岐山有了平坦大道。子子孫孫永保這功業。
[評介]
《天作》一章,七句。關于此詩主旨,《詩序》說是“祀先王先公”,三家詩亦無異說。朱熹《詩集傳》謂“祭太王之詩”。然詩意重在岐山,故后人多不從此二說。季本《詩說解頤》、鄒肇敏《詩傳聞》、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姚際恒《詩經通論》及方玉潤《詩經原始》等皆以為祭岐山之樂歌,可從。
在周的發展歷史上,太王由豳遷岐山是一重要里程碑,周人從此走上了強盛之路,并開始建國立業。岐山是周人的發祥地(周,本是地名,即岐山所在地,后因以地名為其國名,且“岐周”每并稱),是周興旺發達的象征,周人以之為自豪,因而對岐山之神是要頂禮膜拜的。《周易·隨》“王用享于西山”(西山即岐山),《周易·升》“王用享于岐山,吉,無咎”,都是對祭祀岐山的記載。李鏡池《周易通義·前言》中說:“《周易》所記的筮辭,許多是當時社會生活的實錄,這對于研究西周社會,是一份十分有價值的史料。”故《周易》所言周王祭岐山正可與此詩相聯系而印證。此外,《荀子·王制》言:“天之所覆,地之所載,莫不盡其美,致其用,上以飾賢良,下以養百姓而安樂之,夫是之謂大神。《詩》曰‘天作高山,太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此之謂也。”“大神”指天地山川自然之神。荀子此段話恰恰說出了祭岐山的因由。從上述可見,詩應是西周初或稍前所作,當然其后是可以沿用作為祭岐山之樂歌的。
周王祭岐山之神的目的主要還是宣揚天命興周。“天作高山”的“天作”已透露出這樣的意思。詩中也念念不忘告誡子孫常記創業之艱難,保住這來之不易的功業。在銅器銘文中多有“子孫保之”一類話。周人強烈的政治意識和勵精圖治的精神也體現在詩中。
詩以岐山為由,簡單勾勒了周人在岐山以太王、文王為代表建國立業并發展的歷史,可謂言簡意明。“岐有夷之行”可認為是雙關之語,表面指岐山有平坦大道,暗含岐周有治國大道,有坦途可奔前程之意,也是很巧妙而有韻味的。
此外,近人楊樹達《詩·周頌·天作篇解》曰:“天作高山,太王墾辟其荒穢。彼其為始,文王賡續為之。是以雖彼險阻之岐山,亦有平易之道路也。夫先人創業之艱難如此,子孫其善保之哉!”其釋“康”為“賡”,釋“徂”為“阻”,亦可備為一說。
上一篇:《黍苗》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我將》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