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繪畫、雕塑·新現實主義繪畫
1960、70年代,歐美一些國家盛行的一種類似新達達主義和波普藝術的繪畫運動。主要人物是法國的美術評論家里斯坦尼、克萊因和生于保加利亞的克里斯托。他們針對“抽象表現主義”(Abstract Expressionism)、“硬邊藝術” (Hard-Edge)、“色面繪畫” (Color-field painting)的極端主觀,脫離生活的傾向,力倡藝術必須回歸到真實的世界。新現實主義者1960年11月到12月,在巴黎的雷斯塔尼畫廊舉行首展,在此畫廊,翌年5月又舉行了第二屆美展,后者標名為“達達之上四十度” (40 De-grees above Dada)。里斯坦尼說:“新現實主義是不用任何的爭論,忠實地記錄社會學的現實(Sociological reality);不用表現主義 (Expressionism) 或社會現實主義 (Social Realism)似的腔調敘述,而是毫無個性的把主題呈現出來。”顯然,他們的目標與美國的后斯波普藝術是相一致的,在法國的新現實主義美展中,美國的新達達、集合藝術及波普藝術家都參加展出,同樣,新現實主義藝術家也參加紐約的西得尼·詹尼斯畫廊舉辦的《新現實畫家展》,所以這些藝術之間的界限很難弄得清楚。我們弄得清楚只是美國的波普藝術對當代的大眾文化、廣告的影像和消費物品表示較多的關心,而法國的新現實主義卻與達達、超現實主義保持血緣關系,他們透過媒介或行為對當代生活的不斷發生變化的現實,提出批判和反省。在新現實主義藝術家中,克萊因是富有創新精神的人物,1960年,他就做過這樣的嘗試來創作、傳達觀念,在裸體的女模特兒身上涂滿藍色的顏料,然后讓其在畫布上打滾,創造模特兒身體的印痕,他所追求的是至高無上的無形的具象,以及精神獨立自主的解放,他所熱衷的精神內容,可以和康定斯基、蒙德里安和馬列維奇所祈求的東西相比。其它一些參與新現實主義的藝術家,都各有明顯的性格和志趣,克里斯托有一種包扎物體的熱情,從自行車到婦女、到摩天大樓,只要想包的,什么都包。他最大的成功就是用100萬平方英尺(92903平方米) 的聚乙烯幕布,遮擋了一英里 (1.61公里) 的澳大利亞海岸線。其他的一些新現實主義藝術家還有阿爾曼、丹尼爾·斯波里、馬夏爾·雷西、吉諾維斯等。
上一篇:西方文學·繪畫、雕塑·利普希茨
下一篇:西方文學·繪畫、雕塑·抽象表現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