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米爾語文學
主要指印度泰米爾語文學,約有2500年歷史。現存最早的文學作品《八卷詩集》和《十卷長歌》約產生于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2世紀的“桑伽姆”時期,故稱作“桑伽姆文學”。這些詩歌分為愛情詩和勛業詩兩類,語言古樸典雅,講究韻律格調,其藝術成就標志著古代泰米爾語言文學的發達和成熟。公元1世紀之后的數百年是倫理文學時期,流傳下18部詩歌作品,其中以提魯瓦魯瓦爾的《古拉爾箴言》最為著名。這是一部關于道德、政事和愛情問題的格言詩集,文辭精妙,極富哲理,歷來被奉為印度倫理哲學經典之一。此外,耆那教經典著作《四行詩集》亦頗受人推崇。公元2世紀,最早的泰米爾語長篇敘事詩《腳鐲記》和《瑪妮梅格萊》相繼問世。前者為愛情史詩,作者依朗哥瓦迪格爾;后者為佛教史詩,作者薩達納爾。兩者故事連貫,并稱姊妹篇,開泰米爾語史詩文學之先河。公元6至9世紀帕拉瓦王朝時期,南印度宗教虔誠運動興起,產生大量宗教詩,形成虔誠文學。虔誠文學分兩類:其一為濕婆神贊美詩《提魯牟萊》12卷,作者桑班達爾、阿伯爾、馬尼迦瓦薩格爾等; 其二為毗濕奴神贊美詩《圣歌四千首》,作者貝利亞爾瓦爾、安達爾、南瑪爾瓦爾等。公元9至12世紀,朱羅王朝興盛,一批宗教史詩問世,故稱史詩文學時期。主要作品有印度教史詩《大往世書》,耆那教史詩《西瓦格辛達摩尼》和《蘇拉摩尼》,以及佛教史詩《宮達拉凱茜》等,其中以《甘班羅摩衍那》最負盛名,流傳甚廣。這些作品大都受梵語文學影響,有的就是梵文作品的翻譯或改編。大約從13至17世紀,泰米爾語文學趨于低潮,而為古籍注釋之風盛行。著名注釋家有依朗普拉納爾、比拉西里亞爾等。18、19世紀是泰米爾語散文文學發端時期。在西方文學影響下,魏達納雅卡姆·比萊于1876年創作了第一部泰米爾語長篇小說《比拉達巴·牟達里亞爾傳奇》,相繼問世的有拉賈姆·艾耶爾的《卡瑪朗帕爾傳記》、馬達維亞的《巴德瑪瓦蒂傳》等長篇小說。稍后的V·V·S·艾耶爾被譽為泰米爾語短篇小說之父,他的《孟凱亞爾·卡羅西的愛情》被認為是第一部泰米爾語短篇小說集。20世紀初,泰米爾語文學進入復興時期。隨著印度民族獨立運動的興起和高漲,泰米爾文學在內容形式上都發生了重大變革。著名愛國詩人巴拉蒂的詩歌格調清新,洋溢著革命激情,在群眾中廣為傳誦。小說家卡爾基以現實社會生活或歷史事件為題材進行創作,其長篇佳作有《濤聲》、《巴爾底班之夢》、《伯因妮之子》等。最著名的短篇小說家是普杜邁·畢丹,其作品短小精悍,題材廣泛,思想深刻。印度獨立后,涌現出大批優秀作家和作品。阿基蘭的長短篇小說多以細膩筆觸描繪現實生活,頗富藝術魅力,代表作有《美人燈》、《畫中女》等。巴拉蒂達桑素有“革命詩人”之稱譽,其詩充滿著對封建傳統文化的挑戰精神。此外,穆瓦博士、賈亞甘丹、嘉納基拉曼以及女作家拉賈姆·克里什南等人的作品也深受讀者歡迎。與此同時,現代泰米爾語戲劇文學也有所發展,著名劇作家有桑格拉達斯和桑班達等人。除印度泰米爾文學外,斯里蘭卡、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等國的泰米爾語作家也為泰米爾語文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上一篇:泰國詩歌
下一篇:滑稽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