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詩歌
有記載的泰國文學史可追溯到公元13世紀。詩歌這種形式在泰國文學史上最早的時期就已存在,并且在整個文學創作中,詩歌一直是占居統治地位的文學形式。泰語又稱暹羅語,是一種聲調語言,共有五個重要的聲調。這五個聲調使各種詩體的結構變得尤為復雜。詩體共有五種,分別為錢特、戛普、克龍、格侖和雷。錢特體由重讀和非重讀單詞的各種組合詩行構成。其中的托托克體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每節田四行構成;每行十二個音節,由兩個短音加一個長音為一個單位的連續四組構成。戛普體意為“詩創作”,僅限于某些韻文體。它與錢特體十分相像,但不拘泥于長、短音的約束。韻腳在戛普體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克龍意為“押韻”,它是一種最流行的詩體,它對押韻的要求非常高,不易把握。克龍體可以由兩節、三節,甚至四節構成,但必須遵循聲調和韻腳要求。第四種詩體叫格侖,它只要求遵循一種韻律格式。比較常見的一種是格侖八律體,詩中韻的多寡不限,每一詩句與下一詩句的連接靠末尾音節韻,接著下一詩句的末尾音節韻又落在下一詩句的開頭音節韻上,依次類推。格侖體多用于戲劇、流行歌曲和朗誦上,雷的意思是背誦,系一種無韻體,主要用于佛教文學。
泰國最早的詩歌可能是《拉瑪堅》,為印度梵語敘事詩《羅摩衍那》的泰語譯本。現存的各種譯本始于16和17世紀,或更晚一些。這些譯本一般為宮廷產物,往往由國王或王子與宮廷詩人集體完成。譯本原詩中的人物和地名都泰國化了。雖然在納萊大帝(1656—1688)之前,泰國就已出現大量口頭和書面形式的詩體文學,但一般將納萊在位期間稱為“泰國詩歌的黃金時期”。著名的長詩《帕羅賦》可能產生于這一時期(也有可能早于此一個世紀)。這首長詩采用立律體,七步格、四行節,間雜戛普體詩句。下面一節就引自《帕羅賦》:
啊!回旋于太空的風,請你找尋我們的王子,
到他的身邊去,把他飄送給我們吧!
滿天的星斗啊,請你們告訴他急行,
請打上燈籠照亮他的路。
一種受人喜愛的詩體,多用于愛情詩創作,叫尼拉特體(尼拉特意為“離別”)。詩人運用這種詩體歌詠他離別的愛人,贊傾她的嫵媚。在旅途中,詩人觸景生情,感慨萬千。從某種意義上說,尼拉特體詩作是詩人贈給其愛人的一系列游記,其中不時夾雜對她的評論。18世紀時,人們廣為模仿的一首尼拉特體詩是由生活在18世紀初葉的西·巴寫的。這首詩寫于詩人被流放泰國南部的途中,除此之外,西·巴還寫過一些泰國文學史上享有盛名的詩歌。在吞武里王統治期間(1770—1782),國王本人親自改寫了一些取自《羅摩衍那》的片斷。在其繼承人的倡導下,泰國開展了一場文藝復興運動。這位繼承人的兒子普塔盧特拉(即拉瑪二世)積極參與了這場運動,并創作了第一首塞柏體詩——這在傳統上是一種由先生口授給弟子的口頭詩體。這首叫《昆昌與昆平歷險記》的敘事詩長達四萬多行,風格生動有趣,它實際上是多人合作的產物。泰國文學史上最富有成就的詩人之一是順吞蒲。他自小就顯露出驚人的詩才,先后創作了一些著名的尼拉特體詩,并且協助普塔盧特拉完成了《羅摩衍那》全譯本。他的代表作是《拍阿派瑪尼》。這是一首想象性傳奇長詩,由好幾個篇章構成。泰國文學史上第一位,也是最著名的女詩人叫坤素旺(1815—1880)。在她一生的后四十年間,她的家一直是個文學沙龍。她的一些詩作,尤其是尼拉特體詩,在泰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自坤素旺那個時代起,與西方越來越多的接觸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散文取代詩歌的趨勢,以至于一些現代泰文學學者擔憂詩歌有變為歷史文物之虞。事實上,占典詩體現在已經消亡。不過,新出現的一批詩人創作了一些理想主義的、寫實主義的或者幻想式的詩歌,而且大受歡迎。泰國詩歌已迎來了它的新時代。
上一篇:泰國文學
下一篇:泰米爾語文學